南川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不断完善教育供给,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努力补足补齐教育短板,全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南部,属渝东生态新城,幅员2602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3个街道,户籍人口7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4%,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区。
南川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5所(含村小、校区),其中单设小学54所、九义校小学部3所、单设初中9所、九义校初中部3所、完全中学5所、特校1所。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在校学生51812人(小学32419人、初中1939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和初中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均为100%,初中三年巩固率为100%。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4015人(小学2566人、初中1449人),小学师生比1:12.63,初中师生比1:13.38。
二、指标达标情况
(一)资源配置情况。
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三项指标,全区学校均已达标。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达标率83.78%(其中小学达标率89.47%、初中达标率64.71%);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82.43%(其中小学达标率85.96%、初中达标率70.59%);生均仪器设备值达标率93.24%(其中小学达标率96.49%、初中达标率82.35%);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达标率95.9%(其中小学达标率96.49%、初中达标率94.12%),目前,学校通过合理调排课程,错峰上课,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基本达到评估标准。
上述7项指标的校际差异系数,小学为0.475、初中为0.274,符合小学校际差异系数≤0.50与初中校际差异系数≤0.45的要求。
(二)政府保障情况。
指标一:规划布局合理(自评达标)。编制《重庆市南川区城市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暨控规“一张图”》,出台《南川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规划用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科学合理布局城区教育用地,逐步建立与人口相适应的学位动态调整机制,规范保障义务教育学校规划管理、土地供应、建设管理等,基本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指标二:四统一(自评达标)。一是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新建及改扩建学校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按照国家、重庆市相关规范及标准进行建设。二是按中央编办文件要求进行核定编制,目前全区师生比小学为1:12.63,初中师生比1:13.38。三是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按照小学720/生·年、初中940元/生·年发放。四是各学校功能室、实验室、教学仪器、图书等均按照教育部及重庆市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统一配备。
指标三:音乐、美术专用教室(自评基本达标)。全区达标69所,还有5所学校通过合理调排课程,错峰上课,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基本达到评估标准。
指标四:办学规模(自评基本达标)。全区办学规模小学达标 51所,基本达标小学6所;初中达标13所,基本达标4所,新建和改扩建学校投用后将全部达标。
指标五:标准班额(自评基本达标)。全区小学43所达标、14所基本达标;初中8所达标,9所基本达标。起始年级未出现新的非标准班额,其他年级无超大班额。
指标六: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自评达标)。全区不足100名学生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共30个,核定公用经费共计216万元,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指标七:特殊教育公用经费(自评达标)。2024年为115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安排公用经费71.49万元,达到6000元/生·年。其他学校残疾学生共计498人,也按照6000元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到各校,共计298.8万元。
指标八:教师工资收入(自评达标)。教师工资绩效100%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全年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为15.3821万元,较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14.6254万元超出0.7567万元。
指标九:教师培训(自评达标)。建立健全国培、市培、区培、校培四级培训体系,全区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
指标十:教职工编制(自评达标)。区教委根据生源变化及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在区委编办、区人社局核定的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对各校教职工编制及岗位数量实行动态调整,一年一核定。
指标十一: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自评达标)。2023—2024学年度,全区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1074名,实际交流轮岗教师326名,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0.35%。其中骨干教师72名,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比例为22.09%。
指标十二: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自评达标)。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4015名,持证率100%。
指标十三:就近划片入学比例(自评达标)。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均为100%。
指标十四: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自评达标)。2024年秋季,全区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总数2100人,分配名额1141人,占比54.33%,其中,分配农村学校的名额591人,占分配名额总数的51.8%。
指标十五: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自评达标)。2024年秋期,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有留守儿童2170人,区教委、区妇联、团区委共同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切实落实留守儿童关爱行动。随迁子女1187人,全部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
(三)教育质量情况。
指标一:初中三年巩固率(自评达标)。2024年,我区初中毕业生数为6535人,三年前初中在校生数为6528人,转入学生数为131人,死亡学生数为2人,转出学生数为122人,全区初中三年巩固率为100%。
指标二: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自评达标)。2024年秋季,全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613人,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学生425人,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83人,送教上门105人(其中特殊学校送教上门32人)。残疾学生入学率、学籍建档率均为100%。
指标三:学校治理体系(自评达标)。全区学校100%依法依规制定章程,并备案。所有学校管理、教学及办公信息化程度较高。
指标四:教师培训经费(自评达标)。2024年初预算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总额7980.62万元,按5%的标准应安排教师培训经费399.03万元,实际安排教师培训费总额为705.8万元。
指标五:信息化教学与设施设备利用率(自评达标)。全区所有中小学教师均已完成信息技术2.0培训,教师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组织教学,开展学习诊断和教学评价。扎实开展实验教学,实验室、功能室以及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率达到100%。
指标六: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自评达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推进“四有八为”区域德育品牌创建,打造“金山思政”课程体系,开展“行走思政”活动。深入推进校园文化提升行动,全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均达良好以上。近3年内全区无校园欺凌、无意识形态安全等重大恶性事件。
指标七:课程与教学(自评达标)。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严格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规范教学秩序;全面开设劳动课程,配齐配足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把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列入课表,保证了学生劳动实践时间不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50%,校校建有劳动基地或场所。
指标八:无过重课业负担(自评达标)。持续推进“双减”,出台《南川区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将“双减”纳入经常性督导,全区中小学作业总量压缩86%。加强对培训机构准入、运营等审核力度,禁止在职教师举办或参与举办培训机构,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和收取方式进行监管,强化日常执法检查,严防学科类机构违规开班,非学科类机构“打擦边球”,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
指标九:学业水平。待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四)社会认可度。
自评问卷1085份,收回1042份,满意为969份,满意度为93%。
(五)一票否决。
不存在一票否决的任何一种情形。
三、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高位统筹,多方联动,形成创建合力。
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重点项目,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每年10余次专题研究部署,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专项研讨,为创建工作提供决策支撑。区人大、区政协多次组织调研,建言献策,有力推动创建工作稳步前行。建立区领导联系帮扶学校制度,区领导多次深入中小学校开展调研,为学校排忧解难。加强履职考核评价,区级部门、乡镇街道,各司其职,主动作为,认真履行教育职责,合力推进创建工作。
(二)精准投入,扩容增位,补足教育资源短板。
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约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所,新增校舍9万余平方米,新增学位4700个,其中初中学位3500个、小学学位1000个、专门教育学位200个。投资1亿元,推进北师大南川实验学校和道南中学扩建工程,建成后可增加学位2600个。通过改造车库、绿地等方式挖潜扩容隆化二小、西胜中学、南川中学初中分部等学校活动场地,可新增活动场地约9000平方米,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近900个。
(三)铸魂强师,名师引领,锻造卓越教师队伍。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派驻督查组进驻学校持续开展师德师风督查。1人入围“中国好人榜”,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短视频《勇叔》获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作品“金杜鹃”奖,2部短视频成为全国教师风采艺术作品征集入围作品(重庆仅3部),1人评为市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5人分别评为市“新时代好校长”“新时代好老师”。建立教师稳定补充机制,近年来,为义务教育学校补充优秀教师684名,其中艺体学科教师62名,定向培养89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全区教师资源结构明显改善。加强名师引领,建成市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6个,区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25个,奖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工作经费182万元。
(四)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方阵。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四有八为”区域德育品牌创建,创成10个市级德育品牌,40个区级德育品牌。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打造“金山思政”育人品牌,30余所中小学联合社区、社会服务机构等开展“行走思政”活动,2024年,楠竹山镇中心校的“‘追寻英烈足迹,传承红岩精神’红岩铸魂思政研学路线”获评市级首批中小学“红岩铸魂”思政研学精品路线,“礼·好 金山美少年”成为具有南川辨识度的德育品牌。持续拓展深化“双减”南川行动,实施校外培训机构专职“挂牌监管”,学科类培训机构持续压减为“0”。《实施校外培训机构“挂牌监管”打通校外培训监管“最后一米”》《重点突出“五个相结合”织密织牢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五张网”》双双获评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全力守护校外培训安全经验做法获教育部“双减”改革每日快报刊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工作获市政府激励支持,成功承办全市中小学生健康促进大会并作交流发言,2名学生入选国家集训队,1名学生获得“悦为智”杯2023年全国U14拳击锦标赛女子冠军,1名学生获“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1名学生获全国无人机大赛一等奖。
(五)破立并举,改革创新,激活教育发展活力。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全面开展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南川区构建1263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新体系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入选重庆市第三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务实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撤销20所小规模学校独立法人资格,组建成立融合型教育集团校6个,全面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瓶颈,城区建成南川中学、道南中学、隆化一小等集团校5个,6所城区小学通过组团帮扶,助力道南小学迅速成长为群众满意的优质学校,三种模式分别走出集团化办学新路子。“聚焦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瓶颈”在全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现场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全面推行多子女家庭“长幼随学”制度,以彻底解决家长因孩子在不同校区上学而面临的接送不便的问题。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政府保障,加大教育投入,补齐补足教育资源短板,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教育质量,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全面建成教育强区,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