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焦点图片

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整体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南川实践

日期:2022-09-23

7月2日,南川区在重庆市教育学会年会及首届校长大会“面向未来的学方式变革”分论坛上,围绕“面向未来的乡村教学改革”进行了经验交流。

近日,《今日教育》杂志社策划一期“乡村教育振兴”专题,我区经验文章《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整体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南川实践》约稿刊发。一起来看原文。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兴则乡村兴。重庆市南川区以“办好家门口的学校”为己任,整体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与实践,找到了一条以高质量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一、源起:一次约谈

南川区现有普通中小学66所,其中农村学校53所,乡村学生占比45%。一直以来,农村教育长期面临着基数大、底子薄、质量差、发展难的困局。2012年,在全国教育质量监测中,南川区马嘴实验学校等部分农村学校未能按照国家规定开设小学英语、体育等课程,区教委被教育部约谈。尽管发现的只是个例,但却反映出农村学校在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果连国家课程都不能开齐开足,素质教育从何谈起?教学质量怎能提升?学生未来如何发展?这一现象引起南川区政府、区教委的高度重视,于是在全区学校中开展拉网式排查,开展了“百校千师访万家”活动和“教育要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

二、思考:找到症结

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探讨,我们逐步厘清了农村学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找到了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被约谈的背后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没有被重视,特别是引导农村学校,尤其是日益增多的小规模学校,如何守住底线,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有质量的教育;如何立足农村学校实际,发挥特有资源优势,提供多元化的支持,满足农村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实践:破解难题

为整体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南川区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合作,先后共建“课改实验区”“课改实验示范区”“课改示范区”,秉持“爱与责任”的区域教育理念,聚焦“爱心与责任”“课改与提质”“均衡与特色”三大发展主题,提出了“热爱家乡、守望田野、遵循规律、自然生长”的农村办学主张,采用“守住底线、扬长补短”的策略,逐步破解农村学校的发展难题。

(一)守住底线,兜底管理,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1.编制“规范+特色”的农村学校课程方案

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阐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方案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实现教育价值观和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南川区各学校结合校情、学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规划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编制学校课程方案,加快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全区所有学校都有了规范而有特色的课程方案,结集出版了《学校课程方案编制》一书,其中很多农村学校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艰辛过程,并在实践过程中依据政策调整和学生需求持续更新和完善,打破农村学校“唯分数、唯教材、唯升学”的教学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构建“基于标准”的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规范

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南川区将“基于标准的教学”作为课堂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导区内教师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完善教学范式,实施有效教学。区教委坚持“聚焦课堂、优化过程、精准措施、跟踪问课”的思路,落实“教师主体、学校主责、教研主导、行政主推”的工作机制。印发《“基于标准的教学”南川课堂改革行动指南》,修订“基于标准的教学”课堂常规要求和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研制“四步十问”问课行动实施要点,聚焦“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四个关键环节,开展“区、片区、学校”三级“问课”行动,形成了“教师主动反思和改进教学”“注重教学评一致性”的浓厚氛围。根据“培训先行、专业引领、分科实施、蹲点指导、活动搭台”的推进路径,通过随机抽取学科、年级、班级的方式,常态化开展教师课堂考评和教学管理干部听评课大赛,形成了“教学研究和课堂大比武”的教研新生态。落实教研员蹲点薄弱学校服务制,开展全域性教学视导和“回头看”活动,聚焦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为农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金山美课”不断出现,农村教育稳健发展,120余名农村教师被遴选为市、区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农村教师主持或主研课题(项目)数量逐年增加,在区级及以上赛课活动中获奖人数逐年增多,20余名教师在市级及以上学术交流活动中进行课例展示和经验交流。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教授说:“南川‘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是农村课堂改革一面旗帜,在全国具有推广运用价值。”

3.形成“守住底线”的农村学校监督机制

课表公开。校内公开每学期各年段课程开设情况。课表上报基教科备案,不定期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和第三方评价,公开举报投诉电话,教育行政部门将公开课表作为巡课、问课、抽核等教学管理行为的重要依据。

专项督导。各教管中心实行挂牌督学负责制,将“巡课堂看教学、访师生看效果”作为督学入校的必选动作,并及时向学校和上级部门反馈督查结果,跟进整改情况。

教学视导。学科教研员不定期入校,开展教学视导活动,将课程计划、课堂效果、作业管理等内容纳入视导范围,指导学科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三级“问课”。组建区、片区、学校三级问课专家团队,深入一线课堂开展巡课问课,对表(课表)按标(课程标准)落实“四步十问”。

素质测评。组织开展全区中小学生艺体素质现场测评工作,注重知识、技能的考查,及时反馈测评结果。将以上相关内容纳入学校综合目标和校长履职能力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督促农村学校守住底线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

4.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走教。由师资较为充足的中心集镇学校,定期到周围的小规模学校或村校教学点“走教”,解决部分“微小学”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支教。一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为解决部分专业技能教师的需求,由师资充足的优质学校到薄弱学校进行“支教”。二是把农村学校工作经历作为评职晋级的必备条件,城区教师根据政策要求必须开展“支教”服务。

帮教。针对校本课程师资短缺的现象,学校可邀请校友、志愿者、家长等进校园,助力课程

实施。如石溪镇中心校聘请当地民间艺术传承人作为“板凳龙舞”校本课程指导老师,收效甚好。

带教。对于刚入职的新教师,由区教委、片区教管中心、教育集团指定骨干教师或教研员进行为期3年的“带教”,签订师徒结对合同,“手把手”“面对面”地传师德、强师能,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让新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送教。教研机构率先组织,名师工作室积极参与,片区教管中心、教育集团统筹安排,定期开展订单式服务,携手优质学校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等“送教”“送培”到校,开展城乡联合教研、课堂研磨、经验交流等活动,为农村薄弱学校提供发展助力。

(二)扬长补短,多元支持,满足农村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1.开发实施“泥土味”田园校本课程

南川区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主动打破农村校园与田园、家园间的界限,让学校与村庄融合,让田野与课堂共生,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风土人情等,开发出辨识度高、操作性强的“泥土味”田园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同时也让学生熟悉家乡、热爱家乡,未来能够建设家乡。

乡情课程:将地方发展融入课程实施,课程建设助力地方产业,提升农村学生的乡土自信。如金山镇中心校“笋衣艺术”校本课程利用自然脱落的笋壳进行艺术加工,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学生作品已成为南川旅游文化节上销量火爆的文创产品。马嘴实验学校利用当地中药材种植的产业布局,开发实施“小小李时珍”校本课程,通过学生在“本草园”科普基地的学习实践,带动家长和周边居民种植中药材,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乡愁课程: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通过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留住“乡愁”,提高农村学生对家乡、对农村的认同感。如石溪镇中心校将具有140多年历史的“板凳龙舞”纳入校本课程,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景秀村位于南平镇的苗族聚居地,南平镇中心校深入村落充分调研开发出“景秀苗韵”系列课程,帮助农村学生了解苗族风情,传承苗族文化。

乡音课程:传承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让乡音在农村久久回响。如大有镇一带常用山歌作为礼仪形式,体现当地居民勤劳节俭、热情待客的民俗,大有镇中心校采用唱、吟、跳等多种形式编排山歌特色大课间,开发校本课程。又如“芦笙悠悠”“玩转陶笛”等,通过了解本土特色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乡味课程:通过了解、品尝、制作特色美食,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分享、记住家乡的味道。如有“土咖啡”“干劲汤”美誉的大有油茶、走街串巷叫卖的水江“灰粑”、以方竹笋为食材的“一笋多吃”及米豆腐、炖鸡蛋、海椒渣、麦耳朵等南川特色风味小吃,都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入农村学校课堂,深受师生的喜爱。

随着田园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农村学生的发展潜力被充分激发。太平场镇中心校的孩子们组建起“蒙正之声”童声合唱团,不仅在区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新年音乐会,在重庆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还受邀在重庆大剧院参加演出。石溪镇中心校、大有镇中心校的孩子们舞着板凳龙、唱着山歌走上央视大舞台,金山镇中心校“笋衣艺术”课程的学生作品作为文创产品在南川旅游文化节上频频亮相,颇受游客青睐……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柳夕浪说:“南川坚持立足农村实际,让孩子热爱家乡,得以自然生长。”

2.搭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五级教研平台

国家级——参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的项目研究,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聚焦课改前沿,帮助农村学校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市级——参与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领雁工程”项目,开展市级规划课题研究,与市内名校缔结合作关系等。

区级——积极申报、承担“国培”“市培”项目,发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学科教研员等本土专家作用,开展“订单式”培训及送教下乡活动。

片区级——加强校际联盟,开展联合教研,充分发挥片区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校级——立足农村学校实际,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务实开展校本教研,培养校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

3.实施多元协同的农村教育服务内容

丰富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区教委以农村学生适应生活实际为切入点,系统规划并实施“四有八为”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品牌课程,指导农村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等实践活动。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建成“1个国家级+2个市级+7个区级”三级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开发校外研学课程,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区教委通过“七评两展一督导”优化学校课后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满意度,拓展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和渠道,帮助农村学生自信成长。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缺位的现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实行“代理家长”“寄宿之家”管理模式,由机关干部职工、社会爱心人士、退休老教师等组成关爱队伍,与留守儿童建立起学习、生活上的帮扶关系。该做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并在国内多地得到推广。

建立寄宿学校“生活导师制”。民主镇中心校等农村寄宿制学校,为每个宿舍配备“生活导师”每天晚上与学生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寄宿生在学校能体验到家的温暖,同时有助于寄宿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提升农村学生艺体素养。开展“全员体育”“全员美育”两大活动,鼓励农村学校开设好艺体类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定期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等,普及美育知识,推动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

四、展望:未来可期

回望近十年的南川农村教育探索,广大教师课程、课标意识增强了,农村学生厌学、弃学现象得到根本转变,马嘴实验学校等一大批“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学校脱颖而出,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吸引不少城区和渝南黔北学生慕名来校就读。2017年,《区域推进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等两项成果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爱与责任:整体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南川实践》等两项成果获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完善课程方案、瞄准课程标准、住课堂阵地、弥漫泥土芬芳”,用爱心和责任陪伴每一个孩子,共创农村教育新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川慢直播

微信

智能机器人

无障碍

适老版

我要留言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重庆市南川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科学技术局 重庆市南川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公安局 重庆市南川区民政局 重庆市南川区司法局 重庆市南川区财政局 重庆市南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重庆市南川区生态环境局 重庆市南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城市管理局 重庆市南川区交通运输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水利局 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商务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重庆市南川区应急管理局 重庆市南川区审计局 重庆市南川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统计局 重庆市南川区医疗保障局 重庆市南川区林业局 重庆市南川区信访办公室 重庆市南川区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 重庆市南川区招商投资促进局 重庆市南川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重庆市南川区东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南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西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太平场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白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黎香湖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乾丰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河图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木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神童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莲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福寿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冷水关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民主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峰岩乡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骑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中桥乡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楠竹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金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头渡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德隆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合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古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庆元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大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重庆市南川区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