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川网 | 发布时间:2020-09-24

泥鳅丰收了。记者 黎明 摄
■ 记者 黎明
“升级后的稻鳅养殖收获大,今年水稻丰收,院坝都晒不下,泥鳅也是大增产。”近日,木凉镇汉场坝村“田野泥鳅庄”业主卢朝建开心地说。只见院坝里堆满了稻谷,走路的通道都没有。他说这段时间,来吃泥鳅的游客都要提前预定,根本不愁销路。
升级稻鳅养殖
2011年,卢朝建在汉场坝村流转了近200亩土地,开挖泥鳅养殖池,建成了集孵化、培育、养殖为一体的泥鳅养殖基地。他养殖的泥鳅也获得无公害认证。卢朝建的眼光盯上了稻鳅养殖,在水稻播种前,他在40亩稻田里开挖了14个泥鳅池。
“人们常说蜻蜓点水,知道蜻蜓为什么点水吗?那是蜻蜓在产卵,蜻蜓产卵对泥鳅养殖危害很大,还有白鹭、蛤蟆等都对泥鳅有危害。”卢朝建介绍,他的稻鳅养殖方法是在传统稻鳅养殖基础上进行升级,在稻田里修池子,可让泥鳅与水稻共生,不占水面。
“在稻田中央挖出长方形的小池,可防逃。池上面盖尼龙网,可防鸟。水稻长高后,就可将泥鳅放到稻田里,真正的稻鳅养殖。”卢朝建说。
生态种养效益高
卢朝建说,稻鳅养殖不允许用农药,因此种植的稻米是原生态的,泥鳅和稻米的质量都得到提高,也卖得起价格。
稻鳅养殖成功后,卢朝建又开始稻鸭养殖。为了解决稻鸭的保存问题,卢朝建还推出了板鸭产品,深受客户喜爱。
卢朝建算了一笔账,通过生态养殖与种植结合的方式,每亩泥鳅要比单纯养殖泥鳅和种水稻增产5000元,养殖稻鸭让每亩土地增收2000元,三项加起来,每亩增收7000元。
拉长稻鳅产业链
卢朝建在发展稻鳅产业的同时,还拉升产业链,开发油炸泥鳅、麻辣泥鳅、炒泥鳅等“一鳅多吃”的菜品。去年开始,他又种植铁皮石斛,开发出腰果鳅片、香辣脆泥鳅、姜爆乡村鸭等菜品,很受顾客欢迎。此外,游客还可以下田抓泥鳅。这样一来,他们基地养殖的泥鳅一半被消化。
如今,“田野泥鳅庄”生意越来越好,如果是周末的话,没有预定是吃不到饭的。
今年3月~8月,“田野泥鳅庄”接待了游客9000多人次。还签约了研学教育机构,总计有2000多名学生来研学。
卢朝建说,下一步想把农家乐发展壮大,提升服务品质,建成旅游民宿,打造田园乡村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