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是建机制明责任。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出台《南川区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方案(试行)》,建立“调查-评估-交易-反哺”全链条机制,明确7个部门和各乡镇责任。目前,已召开协调会8次,解决权属界定、价值评估等问题5项,吸引3家潜在市场主体关注。
二是治流域提价值。聚焦小流域单元实施系统治理,生态环境和现代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性改良。目前,已投入5800万元,在金花、院星等小流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3.83km²,新增集中连片经果林和茶叶、蔬菜基地10000余亩,年均土壤侵蚀量减少48万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促交易见实效。依托“政府授权+企业运营+村民受益”模式,积极推动生态产品经营权交易。近日,成功交易院星等3条小流域4.41km²范围内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成交金额达2.19亿元,属全国中西部地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最大单。通过质押生态价值和经营收益,预计撬动绿色金融贷款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