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这是李大钊清俭一生把自己献给民族解放事业的真实写照。在李大钊之后,其后代也始终坚守并践行先人的优良家风,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5月30日上午,东城司法所在皂桷井社区皂桷井小区开展“2022年法治宣传进社区— 家风家训”活动,并邀请祥永律师事务所刘后文律师,为辖区群众送上了一场生动的法治课。
活动中,刘后文律师将李大钊一生的故事讲给老百姓,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待遇颇为优厚。然而每到发工资时,他却总是从会计科领回来一把预支工资的欠条。原来,李大钊把工资都用来支持党的活动、帮助同志、救济贫苦青年了,对自家生活却十分“小气”。有人说他家孩子穿着土里土气,不像北大知名教授的孩子,李大钊却认为“以有限之精力,有限之物质,应过度之要求,肩过度之负担,鲜不气竭声嘶,疲于奔命。”“虚伪、奢侈、贪婪种种罪恶,皆因此过度之生活以丛滋矣。”
李大钊总是在日常点滴中教育、影响孩子。他和孩子们下的军棋,棋盘是自己画的,棋子也是自己做的。他对孩子们说:“自己做的军棋玩起来是不是更有意思呢?在任何小事上面去节省,余下来以后想必可以去做更大的事。”他简朴的生活作风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27年,先生被反动军阀杀害,家里的财产仅有一块大洋。由于没钱安葬,只好举行公葬。
正如李大钊先生的字“守常”一样,先生的子孙后代一直严格传承着先生留下的清俭家风,并不断弘扬光大。先后担任过安徽省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等职务的儿子李葆华,一生俭朴,廉洁清正,始终信守“最好的家风就是父辈的言传身教。”家中收到几包葡萄干,李葆华让家人把葡萄干退回,儿子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折价一同退款。他告诉儿子:“我们只有一个权力,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因为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应该干的事。”李葆华家中十分简朴: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发坐下就是一个坑。2000年中央有关部门要为他调房,他说:“我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用调了……”
李大钊的后代不仅传承了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上,三代人也一脉相承。
通过李大钊一生的故事,让居民深刻的认识到,忠厚传家久,家风济世长。好家风连着民风、党风和政风,党员领导干部有了好家风、好作风,就能带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千千万万好家庭培育传承好家风,就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推动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