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是集体主导当“老板”。由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全面负责项目运管,聘请5名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提前谋划建后利用,推行“五统一分”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已培育家庭农场3个、种植大户5个,村集体获益60万元,总成本节约近40%。
二是群众参与当“主人”。创新“三上三下”需求共商机制,收集群众意见50余条,优化方案20余处。引导40余名农民就近参与建设,增加收入70万元。聘请农民质监员3名,建立“专业监理+部门抽检+群众监督”体系,发现并整改问题16处。
三是政府服务当“管家”。建立区农业农村委定期指导,镇分管领导蹲点办公,村党支部书记专职联络工作机制。同步推动产业培育,推行私人定制水稻2600亩,其中项目区400余亩。依托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建好良田”与“培强产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