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索引号 ]11500384736573856B/2022-00080 [ 发文字号 ]南川府发〔2022〕4号 [ 发布机构 ]南川区农业农村委 [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 成文日期 ]2022-01-18 [ 发布日期 ]2022-01-18 [ 体裁分类 ]规划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南川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南川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

           2022118


重庆市南川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目  


第一章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 1 -

第一节发展基础 - 1 -

第二节发展经验 - 6 -

第三节发展环境 - 8 -

第四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10 -

第五节发展目标 - 12 -


第二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14 -

第一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 14 -

第二节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 15 -

第三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16 -


第三章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 17 -

第一节强化耕地建设与保护 - 17 -

第二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 18 -

第三节稳定粮油生产 - 18 -

第四节提高蔬菜生产能力 - 19 -

第五节增强生猪供应保障能力 - 19 -


第四章聚力发展优质高效现代都市农业 - 20 -

第一节优化农业空间布局 - 21 -

第二节做强3+2”优势产业 - 21 -

第三节提质增效特色产业 - 25 -

第四节做大农产品加工业 - 30 -

第五节做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 - 33 -


第五章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 34 -

第一节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 34 -

第二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 37 -

第三节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37 -

第四节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 39 -


第六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 41 -

第一节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 - 41 -

第二节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 42 -

第三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44 -

第四节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 46 -

第五节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 50 -


第七章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 53 -

第一节积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 - 53 -

第二节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 54 -

第三节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 56 -

第四节建设绿色防控防疫体系 - 56 -

第八章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 58 -

第一节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 58 -

第二节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 59 -

第三节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 60 -

第四节激发农村消费新活力 - 61 -

第五节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 62 -


第九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 63 -

第一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63 -

第二节扩面深化三变改革试点 - 65 -

第三节推动三社融合发展 - 66 -

第四节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 67 -

第五节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 67 -


第十章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 69 -

第一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69 -

第二节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 69 -

第三节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 - 71 -

第四节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 72 -

第五节保护传承优秀乡土文化 - 73 -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 - 73 -

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 73 -

第二节强化法律法规保障 - 74 -

第三节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 74 -

第四节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 75 -

第五节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 75 -

附件:《重庆市南川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 76 -


十四五时期,是我区立足特色化、面向同城化、建设先行区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关键五年,根据《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区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和《重庆市南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各级勇于担当、负重拼搏,开拓进取、奋发作为,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三农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凸显,真正守住了这个战略后院,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构筑了坚强后盾。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五年来,全区上下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第一民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倾情倾力抓帮扶,到户到人保精准,脱贫攻坚战迈向深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动态清零,贫困村全部摘帽,累计动态识别1234543779名建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摘掉市级贫困区县帽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237元增加到2020年的17414元,年均增幅9.16%。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5255元提高到2020年的15854元,年均增幅24.7%。通过脱贫攻坚的持续扶持,乡乡有产业基地、村村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致富门路。

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五年来,全区上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累计建成41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实施耕地宜机化改造1.1万亩,划定39.8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30万吨以上,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蔬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0万亩左右,水果等产量稳步增加,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足,较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五年来,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力排非洲猪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持续保持稳健发展,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2.72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14十二五末的1.55倍,较全市平均水平高105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9.16%,增幅连续十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22: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到76%,可持续增收能力持续增强。

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五年来,全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6.8%,较十二五末增长9.72%。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5家,农民合作社1446家,家庭农场851家,其中市级龙头企20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5个,市级示范合作社25个,市级示范农场17个,高素质农民超过0.84万人,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比例达到54.6%。坚持在品牌引领上下功夫,农产品品牌累计增加到163个,其中绿色食品6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5个,重庆名牌农产品4个。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大力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网上经营服务和销售,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到2.2亿元。

特色产业打开发展新局面。五年来,全区围绕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3+1”特色产业,着力做大基地、做强加工、做优品牌,建成主导产业标准化基地示范园100个,3+1”特色产业年产值达到3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左右(含野生),形成环金佛山中药材产业带,建成7个品种良繁基地,新建中药材加工基地4个,新增加工产能1.2万吨。累计发展茶叶基地12万亩(含古树茶1万亩),成功创建国家茶叶产业标准化示范区,金佛玉翠获重庆名茶称号,南川古树茶列入重庆茶叶三大品牌,南川红碎茶重新亮相中国国际茶博会。方竹笋种植基地达到23万亩,年产2.5万吨,年加工能力突破2.5万吨,入列重庆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绿色精品稻米基地保持在5万亩以上,南川米荣获中国十大好吃米饭、重庆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重庆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殊荣。

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五年来,全区把农业的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进减量增效、绿色替代、种养循环、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实现负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3%,推广面积128.8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85.5%83%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持续加强土壤质量监测与保护,积极开展好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搭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耕地质量较2015年提高1个等级。严守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大力开展农业节水示范,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1

生态休闲农业实现新突破。五年来,全区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利用农村田园自然景观、农耕民俗文化等资源本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突破1500万人,综合收入实现36.5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85倍、2.09倍,累计创建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4个、示范村12个、示范点15个,木凉镇汉场坝村获评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十二金钗大观园成为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名片和示范,成功打造春季踏青赏花、夏季避暑纳凉、秋季收获体验、冬季民俗年节为体系的8条精品线路,星级以上农家乐400余家,旅游综合满意度位列全市前3名,让更多农村靠念旅游经实现致富,让更多农民靠吃旅游饭实现增收。

乡村振兴开启村美民富新篇章。十九大以来,全区紧扣二十字总要求和五个振兴具体路径,着力抓重点、创特色、求突破、出经验,成功入选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并形成1+1+3+5+X”分层分类试验示范格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31484户,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4.5%,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入列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获国务院通报表彰。央视《我的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快乐行》等栏目走进大观园,大观镇金龙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大观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村民小组通达通畅率达到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1%,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实现全覆盖。探索形成了吸引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10条、城乡融合发展18条、乡村善治四有十条标准等一批典型经验。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健全。五年来,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取得明显进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完成,15万余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三变改革试点稳步扩大,大有镇石良村、兴隆镇金花村、木凉镇汉场坝村等12个村成为市级改革试点村,3万余名农民当上股东。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村(社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共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17亿元,土地资源总面积214万亩。全面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农业保险险种增加到6个,累计为1000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超过3.8亿元。三社融合发展进步快,惠及600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持续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全区土地集中经营度提高到50.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第二节发展经验

十三五期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要求,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强化顶层设计,细化目标任务,实化工作举措,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进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迈出新步伐。

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3+1”特色产业为重点,深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顺产业结构,调优产品结构,调精经营结构,加快构建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两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提质导向、效益优先和利益共享,加快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将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为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了不竭动能。持续完善产业扶贫带贫益贫机制,强力推动扶贫产业到村到户,为全区脱贫摘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了基础。

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切实做好保护”“治理”“建设三篇文章,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三清一改为重点,巩固拓展大观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加快推进全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引领村建设,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让农村生态更优美、农业生产更清洁、农民生活更舒适。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改善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发挥农业生态保障功能,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坚持塑形、铸魂两手抓,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阵地。引导农民传承良好家训家风,与时俱进修订村规民约,弘扬优秀传统和乡土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加快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育出向上向善新风尚。

坚持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大力推进党建强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着力创新基层管理,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汲取传统乡村社会的德治基因,持续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构建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坚持以人才队伍为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积极引导大学生、青年人才、专业人才返乡下乡就业创业,服务乡村建设,以阳光工程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农民教育培育工程等为抓手,持续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完善农业农村人才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为全区乡村产业发展、农村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坚持以生活富裕为根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三权分置制度,完成村(社区)集体清产核资,稳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平稳增长,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第三节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国家要现代化、农业农村必须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国家将着力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坚决守住三农战略后院,发挥好三农对保供给、稳预期、强信心的重要作用,为应对来自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稳住基本盘。在此背景下,我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从政策导向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路线图、任务书和优先序。中央财政、市级财政持续加大在三农领域的投资为全区农业农村补短板、锻长板、筑底板提供了强大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加快构建,为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提升农村消费能级和水平提供了良好环境。从区域战略看,我区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主轴,承担着率先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的战略任务,这为我区打造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高品质新城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农业农村协调发展新格局指明方向,注入发展新动力。从技术创新看,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深度赋能,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将加快打破城乡鸿沟,深刻影响和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传统农业转型发展提供现代生产要素、物质装备、管理手段和销售渠道。从自身发展看,我区历来是重庆市优质粮经作物生产地,已形成中药材、茶叶、方竹笋、南川米等上百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基础扎实同时我区是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在推动景城乡融合发展上走在全市前列,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问题和挑战依然突出。我区既有大农村、大山区、小城市的区情特点,又兼具山地农业和农村分散薄弱的农情特征,三农始终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突出短板。一是农业产出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等指标距离渝西地区、外省发达地区还有不小差距,粮食稳生产、生猪保供给仍面临不小挑战。二是乡村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人居环境还待加速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失衡,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与城市相比仍是短板。三是农民收入水平有待提升,农民收入仅仅持平全国平均水平,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还属于中间偏下收入组,农民增收渠道较为单一,脱贫攻坚成果还需进一步巩固拓展。四是集体经济经营体系有待健全多数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虽确权了部分资产、资源,但运营困难,无法形成有效的收益。

综合判断,十四五期间,是全区农业农村强基础的五年,是补短板的五年,是求突破的五年,是促融合的五年。要把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重点工作,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主抓手,要把缩小全区城乡差距、促进景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全区农业农村协调发展新格局作为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旋律,要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核心基础工作,要把国内经济大循环作为驱动激活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大潜力,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区农业补短板、锻长板、筑底板的强大支撑,要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全区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深度赋能的主要手段,要把践行两山论、走好两化路作为解决好全区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和质量的主要路径,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四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立足特色化、面向同城化,加快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的新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景城乡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生产智能化、经营股份化、产品绿色化、乡村数字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十四五时期我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生态引领,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合理利用资源,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把农业农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统筹谋划,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

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发展。以深化改革扩大农业农村对外开放,以科技创新引领提升乡村产业,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培育新的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极。

坚持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用好资源、资金、技术与产业优势,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引入农业农村,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探索多路径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强农惠民,共享发展。切实发挥农民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作用,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五节发展目标

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全面构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乡村建设更美丽更宜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为在全市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在全市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货足价稳,中药材、茶叶、方竹笋、南川米和蓝莓等特色产业效益和质量显著提高,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迈出坚实步伐。创建成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村庄布局进一步优化,交通、供水、能源、信息等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绿色,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基本建成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为主城近郊游、周末游和乡村度假首选地。

——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全面巩固拓展,低收入人口得到全面帮扶,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乡风文明程度较大提高,基层群众自治作用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2.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赶上主城都市区平均水平。

1-1 南川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发展指标体系

序号

相关指标

单位

2020

2025

农业高质高效




1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62.72

80

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93.57

120

3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0.34:1

2:1

4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

亿元

36.5

80

5

粮食产能

万吨

30.8

31

6

蔬菜总产量

万吨

49.96

55

7

生猪存栏量

万头

33.4

40

8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0

63

9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56.8

63

10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1

0.52

11

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

%

54.7

65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98

99

13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

5.2

6

14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0

>90

乡村宜业宜居




15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1

86

16

农村公路村民小组通畅率

%

100

100

17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40

42

18

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

%

94.5

98

19

区级以上文明村占比

%

40.7

60

20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27.2

28

21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55

65

22

建有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村占比

%

100

100

农民富裕富足




23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9

9

24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

2.22:1

2.1:1

25

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

20

55

26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

131

200

第二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尽快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推动农业农村加速向现代化迈进。

第一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持续跟进34个乡镇(街道)尤其是40个已脱贫村、4.011万动态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后续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设立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机构队伍、帮扶力量、帮扶政策、帮扶责任、驻乡驻村工作制度等总体稳定。借助全市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贯彻落实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重点关注有大病重病和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老年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家庭,持续压实责任,持续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消除风险,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强化资金投入和政府引导,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薄弱环节。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设计利益联结模式,做好产业扶贫利益精准联结。继续扩大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规模,大力培育新型产销供应链和市场主体,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驱动的消费帮扶动员机制。持续促进就业,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延续和完善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开发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加强对脱贫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紧紧抓住就业重点,多渠道促进就业,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完善提升安置区设施服务能力,强化社区管理,促进社会融入,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推进扶贫资产管理清单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公益性资产管护主体和经营性资产产权关系,确保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不流失或被侵占。

第二节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合理明确医疗费用救助标准。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按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对特困供养人员,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

第三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分类推进、试点示范、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做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和脱贫地区帮扶,全面、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分类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科学把握我区乡村区域差异,在全区范围内,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先行示范类选择有条件的乡镇,高起点、高标准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特色产业、乡村治理、农村改革等方面率先突破,在推进乡村振兴上走在全区前列,争取到十四五末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帮扶类按照一高、两低、三薄弱标准开展重点帮扶,重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在全区形成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其余乡镇为平稳推进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规划农村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加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按照依托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取得有效成果、接续实施好相关规划、突出差异特色的思路,建立1+1+8+X”示范体系。大观片区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示范片、金山湖片区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片;大观镇、兴隆镇、木凉镇、黎香湖镇和河图镇建设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示范镇,把金山镇、头渡镇、德隆镇建设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镇;各乡镇、街道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第三章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落实米袋子党政同责、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粮食产量、面积只增不减,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肉盘子货足价稳。

第一节强化耕地建设与保护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严守全区耕地总面积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确需改变的,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保水保肥和控污修复,提高耕地等级,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

第二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围绕藏粮于地,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种子基地为重点,分年度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完成1.2万亩宜机化改造,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千年良田建设工程,整村整镇整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以七化目标为要求,推动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加强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和全程监管。完善管护机制,落实建后管护主体和管护经费,确保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作用。健全高标准农田改造更新机制。

第三节稳定粮油生产

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经营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培育和扶持政策,建立常态化的服务补贴机制,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重点围绕12个粮油主产乡镇,加强耕地种粮情况监测,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2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1万吨以上。分类有序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建立撂荒地信息台账,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

第四节提高蔬菜生产能力

围绕重庆主城都市区消费需求,发挥设施、用水等条件优势,保持常年性生产,打造主城都市区蔬菜保供基地、主城都市区鲜食加工兼备蔬菜产业区。加强早春菜种植,稳定大宗时令蔬菜品种生产,增加特色叶类蔬菜和高档食用菌等产品供给,扩大新优品种种植,调整产出结构,丰富各季上市品种,切实提高均衡供给能力和产品上市率。利用粮-菜轮、套作等模式,扩大优势加工蔬菜生产,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着力发展榨菜产业基地、生姜基地、魔芋基地、食用竹笋基地,推广高效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加大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广泛应用嫁接育苗、基质穴盘育苗、遮阳网育苗、瓜类网室、滴灌肥水施用、黑膜防草、小拱棚栽培等适用技术和杀虫灯、黄板、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菌剂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到2025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总产量达到55万吨。

第五节增强生猪供应保障能力

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畜产品保障供给需求,科学确定生猪区域控制和总量控制,不扩大或缩小禁养区、限养区范围,支持禁限养区养殖场异地重建,稳定生猪产能。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养殖场户升级改造。加强生猪良繁体系建设,支持建设良种猪繁育场和父母代种猪场,主推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利用地方品种生产特色产品,以满足市场对不同品质产品的需求。持续强化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大力发展肉品深加工,拓展屠宰、加工、分销产业链。到2025年,全区生猪出栏稳定在65万头左右。

专栏3-1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工程

粮油产业:12个粮油主产乡镇为重点,做大做强水稻、油菜、杂粮产业,主攻水稻、油菜提质增效。重点打造兴隆、大观等5个乡镇为核心的北部生态农业园区,以大有、金山等乡镇为核心的南部金佛山区,以东城、水江为核心的中部槽坝区等3个粮油主产区,积极培育种粮大户。

蔬菜产业:重点在东城街道、南城街道、西城街道等城市郊区和重点集镇发展春季速生叶类蔬菜缓解春淡市场供给,在海拔900米以上的中高地区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蔬菜,缓解蔬菜秋淡难题。以大观、兴隆、木凉、河图、太平场等镇为重点,发展设施栽培蔬菜,建成重要的商品菜生产基地,做大特色加工蔬菜基地,强化加工蔬菜品牌发展,着力提升蔬菜品牌价值。

生猪产业:巩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地位,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生猪产业结构,推行健康养殖、提高生猪品质;以标准化养殖为核心,发展种养生态循环农业,提高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条。继续巩固完善七大体系,稳量提质,建成以猪肉为主的畜产品保供基地。

第四章发展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

紧扣国家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重庆市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决策部署,发挥地处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全区农业优势特色资源,打造满足主城都市区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需求的都市农业体系。

第一节优化农业空间布局

依据因地制宜、空间连续、突出特色和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

北部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主要包括大观、兴隆、黎香湖、木凉、河图、太平场、乾丰、鸣玉、石溪、福寿等乡镇。以蓝莓、茶叶、精品果蔬、优质水稻等特色产业为主,重点抓好生态种植、精深加工、观光体验农业,高标准打造一批体验农业、设施农业、科普农业基地。以大观原点为牵引,持续提升拓展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中部重点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包括东城、南城、西城、南平、水江等镇街。以粮油、商品蔬菜、花卉苗木、冷链仓储、商贸流通为重点,打造城市菜篮子基地和农产品集散基地,形成与城区、园区发展相配套的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有机融合的城郊型现代农业产业。

南部重点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包括金山、头渡、德隆、大有、庆元、古花、合溪、三泉、山王坪等乡镇。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海拔优势,重点发展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中蜂、高山蔬菜、高山晚熟水果、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将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打造集特色产业、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纳凉避暑于一体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第二节培优做强3+2”特色主导产业

立足空气富氧、土壤富硒、水源富锶独特优势,提标扩面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蓝莓3+2”优势产业,扩大优势农产品市场规模,强化品牌策划宣传,加快形成品牌效应。

中药材产业。依托我区中药材种植资源丰富,宜种区域广泛,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科研力量雄厚等优势,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市药研所的技术研发能力培育新品种,扶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种苗繁育基地(中心),向区外市场提供中药材种源供应服务。以5+2”中药材主推品种为重点,拓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行订单种植,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标准化建设一批上千亩的种植示范基地,提高药材供给数量和品质,把金佛山中药材道地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品牌优势。根据种植规模需求合理布局,新建一批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不断提高产地初加工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1—2个品种申报国家道地药材认证,力争建成GAP认证的道地中药材基地2个。到2025年,全区主推中药材品种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茶产业。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标准化示范区优势,坚持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与三产融合的业态创新,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完善茶树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展古树茶的适制性、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内含成分等研究,加快古树茶优良单株的选育。以德隆镇、合溪镇等海拔1200米以上区域为重点,稳步扩大古树茶种植基地规模。加快老茶园的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一批渠路配套、灌溉设施齐全的高标准茶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鼓励中小规模和体验式加工设备设施建设,结合茶文化建设,打造休闲观光体验式茶园及加工厂,推动茶旅融合做长产业链。实施茶叶品牌营销战略,加大金佛玉翠”“南川古树茶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扩大南川茶叶的品牌影响力。到2025年,全区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古树茶2万亩)。

方竹笋产业。按照两片、三线、三带、两点1的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金佛山方竹、刺黑竹、楠竹等竹种,形成南北齐进、笋材两用、山山有竹、四季有笋的产业基地格局,建成全市笋竹生产基地。加快推进低效低产林改造,逐步提高经营水平和单位产量。加强竹林抚育更新、留笋养竹等营林技术的综合运用,打造高产优质基地。加快方竹笋生产管理核心技术、海拔1000-1300米丰产技术、保鲜技术等技术攻关。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优化毛壳笋剥壳、杀青、等级分选等初加工环节,加强方竹笋罐头、保健品等新产品研发,全面提高方竹笋附加值。到2025年,力争全区方竹笋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

1两片”即南部山区方竹基地,北部丘陵区楠竹、雷竹、慈竹基地;“三线”即在渝湘高速公路、渝道路、南头路两侧打造笋竹产业亮点;“三带”是在孝子河流域、大溪河流域、金佛山建立笋竹产业带。“两点”即在农村居民点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栽植竹园。

南川米产业。大力推进南川米产业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现代化,做大做强南川米品牌。加强新品种筛选与推荐,选择适宜种植的优质、稳产、多抗、商品性好的优质稻品种。按照《南川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严格控制生产投入品的使用,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开展集中育苗、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等服务,实现优质品种、培育壮秧、规范栽插、配方施肥、绿色防控五统一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依托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不断完善公司+合作社+种植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统一使用南川米地理标志。十四五期间,南川米种植面积稳定在38万亩。

蓝莓产业。围绕蓝莓良种繁育、规模种植、休闲釆摘、预冷保鲜、深度加工、品牌营销、观光旅游、食品开发、包装物流等链条环节,持续推进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持续推进蓝莓育苗基地发展,加强组培育苗,在大观镇、兴隆镇、木凉镇、南平镇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加快推进在河图镇、大观镇、兴隆镇、木凉镇布局的标准化蓝莓基地建设,集中发展优势品种蓝莓种植。积极推动以蓝莓为纽带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休闲采摘,加强蓝莓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蓝莓精深加工,探索开发保健食品和多功能食品。到2025年,蓝莓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建成全市最大的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

专栏4-1提标扩面3+2”优势产业

中药材产业:玄参、白芷、大黄、淫羊藿、金钱草5个药用植物品种和水蛭、林麝2个药用动物品种为主品种,各乡镇(街道)结合《南川区中药材种植地图》,开展选择性种养殖。以金佛山为重点,在大有、庆元、古花、合溪、德隆、头渡、金山、山王坪、三泉、大观、木凉、河图、中桥、水江等乡镇建设500亩以上示范种植基地。在高中低不同海拔区域开展良种繁育。根据种植情况,合理布局建设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

茶产业:突出高山名优绿茶优势,开发古树茶等有机茶产品,规模化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造。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茶叶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古树茶为品牌,积极开发茶文化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方竹笋产业:按照两片、三线、三带、两点的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金佛山方竹、刺黑竹、楠竹等竹种,形成南北齐进、笋材两用、山山有竹、四季有笋的产业基地格局。通过稳定种植面积,提升单产与质量,建成全市最大的笋竹生产与加工基地。

南川米产业:重点以海拔700—1000米的三泉、大有、福寿、河图、大观、兴隆、木凉等乡镇为重点,建立绿色精品稻米基地5万亩。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南川储备粮公司、金禾米业、万库粮油等加工企业实施订单农业,集中打造南川米品牌。

蓝莓产业:重点在大观片区和环金佛山建设3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建立完善蓝莓全产业链条。

第三节提质增效传统优势产业

提质增效南川鸡、中蜂、特色水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新优势。

南川鸡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北部片区以鸣玉、峰岩、民主、冷水关、石溪、中桥、骑龙等乡镇为主,南部山区以大有、庆元、古花、合溪等乡镇为主。扎实推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持续开展南川鸡本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产蛋量、生长速度。用好南川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两张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拓展市场对接渠道和销售渠道,全面提升南川鸡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到2025年,年出栏南川鸡500万只。

中蜂产业。全面对接南(川)武(隆)彭(水)中蜂产业带建设,重点围绕南部山区9个镇、南城街道金佛山西坡、南平镇神龙峡地区等发展中蜂特色产业。用好中华蜜蜂之乡品牌,按照养中蜂+经、果、药、旅游综合开发思路,依托金佛山蜜库资源和油菜、中药材、特经作物、旅游等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蜜源基地建设,分区域、错季节建立蜜源基地,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中蜂品种资源保护,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区、保种场。大力发展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养蜂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蜜蜂保有量达到13万群,蜂产品产量达到1500吨。

特色水果产业。重点发展梨、李、桃、猕猴桃、葡萄、杨梅等伏淡季水果,建设标准园,开展品种引进、工艺改进、模式创新、包装升级等工程,促进产业标准化发展。持续推进以石溪镇、木凉镇为主的南方早熟梨基地,以金山、头渡、德隆、庆元等乡镇为主的金佛山晚熟李基地,以骑龙镇为主的杨梅基地,以河图镇、大观镇、兴隆镇、南平镇为主的特色小水果基地建设,培育和引进优质品种,发展休闲采摘、预冷保鲜、精深加工等环节。到2025年,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9万亩,产量达到7.5万吨。

生态渔业产业。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依法有序开展水产养殖。在北部围绕兴隆、大观、福寿、鸣玉、石莲等乡镇打造大宗水产品高效养殖区,实施池塘连片高效生态化改造,提高大宗水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南部围绕三泉、庆元、古花等乡镇打造冷水鱼养殖区,打造独具特色的资源型、生态型淡水产品品牌。围绕城区周边的木凉、大观、河图、东城、西城、南城等镇街打造集增养殖、放流、垂钓、观赏、餐饮、购物、民宿、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都市休闲渔业示范区。围绕兴隆、木凉、福寿、黎香湖等乡镇选择运输方便、地势较平坦、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的稻田,开展稻虾、稻蟹、稻鱼(泥鳅)、稻蛙、稻鳖等的兼作和轮作养殖模式,打造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到2025年,生态渔业养殖面积稳定在2.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5万吨。

生态畜牧产业。充分利用现有饲草资源,大力发展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草食牲畜。重点在大有、庆元、古花等12个乡镇主推涪陵水牛、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川南山地牛等肉牛品种。在大有、庆元、古花、合溪等10个乡镇主推板角山羊、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简州大耳羊、大足黑山羊等肉羊品种。在河图、木凉、太平等10个乡镇主推伊拉配套系兔、伊高乐配套系兔、新西兰兔、加利福尼亚兔等肉兔品种。到2025年,实现出栏肉牛2万头、肉羊5万只、肉兔10万只。

专栏4-2提质增效五大特色产业

南川鸡产业:持续开展南川鸡本品种选育,在保持其独特风味的同时,提高产蛋量、生长速度。充分利用林下资源,走放养与笼养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北部片区以鸣玉、峰岩、民主、冷水关、石溪、中桥、骑龙等乡镇为主,南部山区以大有、庆元、古花、合溪等乡镇为主继续充分挖掘林下经济潜力,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培植品牌产品,拓展市场,做大南川鸡产业。

中蜂产业:围绕全市南(川)武(隆)彭(水)中蜂产业带建设,布局在南部山区9个镇、南城街道金佛山西坡、南平神龙峡地区等。依托金佛山蜜库资源和油菜、中药材、特经作物等资源优势,利用好宣传好南川中华蜜蜂之乡品牌,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推广中蜂健康养殖,生产自然成熟的原生态蜜,打造高端蜂蜜产品。

特色水果产业:以梨、李、桃、猕猴桃、葡萄等伏淡季水果为主,按照春观花、夏尝果思路,实施水果提质增效、水果标准园建设和水果营养诊断技术三项工程。重点建设以石溪、木凉为主的南方早熟梨基地,以金山、头渡、德隆、庆元等为主的金佛山晚熟李基地,以河图、大观、兴隆、南平为主的特色小水果基地。

生态渔业产业:围绕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和保护资源环境两条主线,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渔业资源,充分开发本地优良品种,加快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发展,全面提升生态渔业产品质量。到2025年,全面构建南部山区冷水鱼养殖区、北部片区大宗水产品高效养殖区、都市休闲渔业示范区、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等四大区域,建成生态甲鱼养殖基地、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名优水产品种苗繁育基地、都市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等四大基地

态畜牧产业:到2025年,全区建成年出栏100头以上的标准化肉牛育肥场5个;年出栏100只以上的标准化肉羊育肥场10个;年出栏肉兔3000只以上的养殖场5实现出栏肉牛2万头、肉羊5万只、肉兔10万只。

4-1 南川区十四五种植业发展目标

产业

产品

面积(万亩)

总产(万吨)

优质粮油

粮食

72

31

油料

13.5

2

绿色蔬菜

高山蔬菜

5

5

设施蔬菜

5

25

食用菌

0.2

0.8

中药材

中药材

20

6

古树茶

2

0.05

其他

13

0.45

方竹笋

方竹笋

25

3

南川米

南川米

38

16

特色水果

蓝莓

3

3

梨、李、桃、猕猴桃、葡萄、杨梅等伏淡季水果

9

7.5

4-2 南川区十四五畜牧水产发展目标

产业

产品

存栏量

出栏量/产量

(万头、万只、万群、万亩)

(万头、万只、万群、万吨)

畜牧业

生猪

40

65

南川鸡

300

500

中蜂

-

13

肉牛

2

2

肉羊

3

5

肉兔

5

10

水产业

水产

2.9

1.25

4-3 重点产业布局表

产业体系

产业

类别

品种

重点布局区域

保供产业

优质

粮油

水稻

水江、南城、东城、兴隆、南平、大观、西城、太平场、大有、石溪、三泉、福寿

油菜

东城、水江、山王坪

绿色

蔬菜

设施蔬菜

大观、兴隆、木凉、南平、河图、太平场、白沙、鸣玉、三泉、水江、南城、西城、东城

高山蔬菜

南城、三泉、金山

食用菌

水江、山王坪

速生叶类蔬菜

西城、南城、南平、兴隆、大观、太平场、民主

特色

生猪

生猪

南平、神童、白沙、木凉、太平、水江、石墙、楠竹山、中桥、骑龙、峰岩、福寿、石溪、鸣玉、民主

3+2特色主导产业

中药材

玄参、大黄、白芷

大有、庆元、古花、合溪、德隆、头渡、金山、山王坪、三泉、河图、兴隆、乾丰、石莲

淫羊藿、金钱草

大观、木凉、太平场、中桥、水江、楠竹山、石墙、福寿

古树茶

古树茶

德隆、合溪

方竹笋

方竹笋

金山、头渡、德隆、大有、合溪

南川米

南川米

三泉、大有、福寿、河图、兴隆

蓝莓

蓝莓

大观、木凉兴隆、河图

传统优势产业

南川鸡

南川鸡

三泉、山王坪、大有、庆元、古花、合溪、金山、头渡、德隆、太平、黎香湖、乾丰

中蜂

中蜂

山王坪、三泉、大有、庆元、古花、金山、头渡、德隆、南城、合溪、水江、南平

特色

水果

石溪、木凉

金山、头渡、德隆、庆元、峰岩、南平、三泉、神童、古花、合溪、西城、福寿、石墙

太平、南平、古花、大观

猕猴桃

大观、兴隆、水江

葡萄

大观、东城、南平、黎香湖

杨梅

骑龙

生态

渔业

生态鱼

大观、兴隆、白沙、河图、木凉、石莲、石溪、福寿、铁村、南城、西城、水江、三泉、民主

生态

畜牧

肉牛

大有、庆元、古花、合溪、金山、三泉、山王坪、神童、木凉、铁村、南城、水江

肉羊

大有、庆元、古花、合溪、金山、三泉、山王坪、水江、南城、南平

肉兔

河图、木凉、太平、石溪、福寿、鸣玉、石墙、峰岩、民主、南平

第四节做大农产品加工业

以休闲食品、有机食品、特色小食品主攻方向,加快发展金佛山方竹笋、金佛山古树茶、金佛山道地药材、南川米、蓝莓等特色食品精深加工。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提高到2:1

优化农产品加工布局。3+2”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协调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重心下沉,在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等农产品主产区布局加工产能,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重点向大观功能区集中,发展特色食品、方便食品、饮料、粮油、果蔬和畜牧产品加工产业,打造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强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完善仓储物流、废污处理等设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

健全农产品加工体系。实施农产品加工示范引领工程,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引导龙头企业加快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多次增值。推进稻壳米糠、油料饼粕、果蔬皮渣等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增值空间。积极推进肉类、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的规模化生产、仓储物流和冷链供应,打造中心城区冷链食品供应基地。依托庆酒、天之泉等白酒生产企业,提升酿造工艺,发展特色洞藏白酒、中药材保健酒,打造特色白酒基地。加快发展火锅底料、酱油、食醋等特色调味品,做响做强三不加”“宗勤火锅”“银杉火锅等特色品牌。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力度,到2025年,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

——中药材。全面拓展中药材初加工,引导初加工企业按照药品级、食品级、工业级对中药材进行规范化的产地初加工,重点补齐清洗、分级、烘烤等初加工短板。稳步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依托中医药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制剂、中成药等,大力发展特膳食品、保健饮品等具有金佛山道地药材特色的中药保健食品,开发推广美容瘦身、足疗药浴等中药保健化妆品及日常用品,引进企业生产抗病毒、抗肿瘤以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生物医药产品。支持中药配方颗粒企业做好药渣分类,并进行综合利用研究,鼓励在医药、食品、饲料等行业应用。到2025年,中药材加工能力提升到8万吨/年。

——茶叶。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生产线设备、扩建加工生产基地,建设现代化加工生产线,推进机械化生产与清洁化加工。鼓励茶企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开发速溶茶、茶饮料等方便、经济、保健型茶类新产品,并向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行业渗透。积极开展茶叶深加工,提高茶资源利用率、茶产业规模与效益。积极开发茶多酚、茶氨酸等茶提取物产品。到2025年,茶叶加工能力提升到8000/年。

——蓝莓。大力发展蓝莓深加工,支持龙头企业兴建蓝莓果酒、蓝莓果汁、蓝莓果干等生产线,开发蓝莓酒、蓝莓果干、蓝莓果汁、蓝莓含片、蓝莓花青素提取物和蓝莓叶黄素胶囊等系列产品,打造全市最大的蓝莓精深加工基地。依托蓝莓智慧化工厂,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工厂生产线的空档期共享,为本地及周边地区保质期较短的新鲜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提供深加工服务,探索农产品共享工厂新模式。

——方竹笋。重点优化毛壳笋剥壳、杀青、等级分选、冷藏储存等加工环节,提升鲜笋质量。逐步取消硫磺加工,鼓励引导机器、微波等烘干设备进行笋干加工。提升方竹笋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对方竹笋罐头、保健品等新产品研发,全力打造高品质方竹笋产品。到2025年,方竹笋加工能力提升到3万吨/年。

——粮油。以南川米、植物油、面条、豆制品等产品加工为重点,依托南川储备粮公司、金禾米业等加工龙头企业开展中高档南川米加工,扶持培育一批粮油产品加工企业开发薯类主食产品,加工糯玉米、双低油菜、豆类等特色保健产品和功能性食品,带动全区粮油加工业上规模、提档次。

——禽畜。以生态畜禽产业为基础,不断拓展冷链物流和屠宰加工产业链,做大后续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生猪屠宰加工,加快中高端猪肉开发,积极发展肉牛、肉羊、肉兔、水禽等肉类加工业。全面补齐家禽屠宰加工环节,积极推动与规模屠宰场联合联建屠宰场地。到2025年,建成标准化生猪屠宰场1个、活禽集中屠宰场1个。

——蔬菜。推广叶菜、果菜等新鲜蔬菜净菜整选加工,扩大分级小包装市场销售与定点配送。加快建设蔬菜专业村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发展城镇鲜菜直销店。加快蔬菜冷贮库和冷链运输设施建设,提高鲜菜平衡供应的调控能力。积极推进水江发展香菇烘干加工,支持相关栽培企业探索发展深加工,开发香菇脆片、香菇酱、香菇饼干等产品。

第五节做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

推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与发展乡村旅游融合互动,围绕环金佛山、山王坪、神龙峡景区周边和大观园区布局标准化农业产业基地,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将农产区打造成为休闲、观光、体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以金佛山生态为核心的四季旅游产品体系,实施乡村旅游产品提升行动,重点建设大观原点-河图镇长坪村-骑坪村”“大观原点-木凉镇汉场坝村-兴隆镇金花村”“大观原点-石溪镇盐井村”“城区-东城街道三秀居委”“环金佛山线(大有-德隆-金山)”“城区-水江镇乐村-山王坪镇庙坝、三元-三泉窑湾等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持续丰富春季踏青赏花、夏季避暑纳凉、秋季收获体验、冬季民俗年节精品线路体系,打造重庆主城近郊游、周末游和乡村度假首选地。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服务品质,强化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提升旅游节点服务水平,规范和优化乡村民宿、农家乐旅游经营服务,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治理。到2025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跃升,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80亿元,建成市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

第五章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完善经营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一节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水平。支持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扶持一批科技型农业企业壮大,培育双高农业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的创新应用,重点建设10个以上市级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每个基地建设农民田间学校1所,加快在品种选育、技术创新、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有重大价值的农业科研成果,推动平台服务基层。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加强与重庆市农科院南川分院、市畜科院南川分院等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全面落实高等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到2025年,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50人,科技特派员服务乡镇达到85%以上。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探索建立政府与科研机构、企业间成果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以大观片区为重点,积极创建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打造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高校专家、科技特派员和高素质农民的有效对接,推动农业科研院校开展科技合作,建立试验基地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装备,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形成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创新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服务模式,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到2025年,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3%

专栏5-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每个产业确定技术专家2-3名,带动农技推广人员20名,其中乡镇农技人员比例不低于70%。每个农技推广人员联系10名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周边农户1020户。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和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大农机推广力度,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大力推广水稻、油菜等主要作物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由粮食作物向茶叶、中药材、方竹笋等经济作物扩展,由种植业向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拓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到2025年,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3%以上。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生产智能化工程,推动智慧农机、水质及气象自动监测、智能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水肥一体化智能喷灌系统、露天种植物联网系统、疫情监测预警等智慧化手段在全区农业产业基地中的应用,实施一批智慧农业推广应用项目,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监测体系,精准指导全区智慧农业生产发展。加快推进农产品经营网络化,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引导优势特色产业线上销售,完善农产品分等分级、加工包装、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区域电商仓储物流分拨中心,打造网销农产品集中产区和产业带。加快制定全区涉农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和相关标准,加快推进管理数据化,开展以中药材、茶叶、笋竹为重点的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综合应用试点,探索可复制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模式。积极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推动信息进村入户,推进服务在线化以及手机新农具应用。


专栏5-2智慧农业发展工程

农业生产智能化重点项目。建设10个智慧农业示范点、5个市级智慧农业产业园,打造10个宜机化智能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智慧农业天空地一体化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形成全区农业产业数字地图,推动实现主要农作物智能监测与预警全覆盖。

农产品网销工程重点项目。引导中药材、茶叶、方竹笋、南川米、南川蜂蜜以及特色水果线上销售,组织符合条件的优质农特产品入驻京东·南川馆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培育以方竹笋、南川米、南川茶等为主的电商拳头产品,力争打造2个年网上销售额达3000万元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培育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主体2个以上。

推进信息进村重点项目。全区益农信息社达到244发展并培训信息员250名以上,实现信息进村入户网络全覆盖、服务无盲区、运营可持续。打造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农业特色互联网示范小镇5个。

第二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市农科院、市畜科院、市药研所等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力量,推动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蓝莓等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积极建设水稻、特色水果、古树茶、中药材等优势种子种苗生产保护区,力争种子区域测试站落地南川,增强优质良种供给能力。聚焦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南川米等特色产业,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推广,着力打造一批质量标准高,辐射带动强的种养业基地,力争建成国家中药材种源繁育基地。依托市农科院、西南大学等科研平台,深化古树茶、中药材、方竹笋等特色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开展蓝莓、杨梅、金山晚脆李及其他水果等种质资源利用、育种联合攻关及品种试验示范,加强涪陵水牛”“南川鸡”“金佛山中蜂等特色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收集、保护与利用,建立中华蜂蜜保护区,建成南川鸡”“涪陵水牛”“金佛山中蜂资源保种场各1个。推广开发裂腹鱼、泉水鱼等优质高产高效水产品种。

第三节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种养殖能手、农业技术人员领办合作社,鼓励农民合作社拓展经营业务,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能力建设,支持农民合作社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增强农民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示范合作社建设,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以上,市级示范社5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1600家以上。

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引导广大种养能手、大户发展家庭农场,完善家庭农场名录库管理。强化家庭农场指导、服务与扶持,鼓励家庭农场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开展标准化生产,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到2025年,力争培育家庭农场1000个,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60个以上。

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产业,着力壮大国家、市、区三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队,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鼓励企业挂牌上市,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能力。到2025年,力争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100家,确保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蓝莓和南川米3+2”优势产业都有龙头企业支撑。

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一批服务功能全、组织能力强、运营管理规范的综合性服务组织。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培育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绿色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机作业、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等农业生产服务业,推动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覆盖。探索开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培养小农户接受社会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对象与服务主体利益联结机制。

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升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强化家庭农场生产能力,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发展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织模式,引导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资源要素共享机制,引导联合体资金有效流动、创新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促进科技转化应用、市场信息互通、品牌共创共享,推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融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加强互助服务,推动股份合作,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小农户共同发展。

第四节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加强品质品牌和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以品质创品牌、以品牌增效益,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在市内外乃至国际市场上立得住、叫得响、卖得好的拳头农产品,推动南川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落实食品安全战略,聚焦产出来管出来,加快建立农产品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实施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建设项目和乡镇监管人员全员培训计划,提高镇村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持续加强屠宰行业质量安全监管,严格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确保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安全。建立农资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鼓励乡镇监管机构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主体上线应用,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条件的菜篮子产品、品牌农产品等规模主体及其产品全面可追溯,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00%纳入追溯管理。

健全农业品牌体系。坚定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持续提高市级品牌巴味渝珍和区域公用品牌金佛山的使用覆盖率,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体系。整合提升南川米”“南川鸡”“南川古树茶”“金佛玉翠等重点农产品品牌,打造高品质、优口碑的农产品金字招牌。加强中药材品牌培育,打造渝字号品牌药材。深度挖掘南川传统美食、加工技艺、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复兴南川红茶、南川红碎茶、南川沱茶、木波萝等历史知名品牌。健全农业商标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大力推行公司+商标品牌(地理标志)+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加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富硒等农产品权威认证,完成1—2个品种申报国家道地药材认证和南川方竹笋”“南川玄参等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推行农产品品牌目录动态管理,严格执行准入和退出机制,增强农产品品牌目录导向功能,引导社会消费,加速品牌效应释放。加强宣传推介,与有影响、有流量的地方媒体、新媒体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线下运营店、电子商务等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提高农产品美誉度和影响力。加强农产品商标及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和保护,严厉打击商标侵权违法行为。到2025年,建成CAQS-GAP试点企业10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个(南川茶叶、南川米)、有机食品原料基地1个(南川古树茶),新增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达到7个,巴味渝珍授权农产品达到15个,金佛山公用品牌授权农产品达到50个,绿色食品达到50个,重庆名牌农产品达到10个,有机食品达到5个,富硒农产品达到20个。

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制定、修订步伐,构建类别齐全、结构合理、覆盖广泛的农业标准体系。积极推广地方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开展标准化果园、菜园、茶园和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三园两场建设,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畜禽屠宰标准示范。到2025年,力争创建三园两场示范项目5个。

第六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强化投入保障,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

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细化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发展要点,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促进区域内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强化城区政务、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综合服务能力,实施城镇提升行动,培育南平、水江、山王坪、大有、三泉、金山、头渡、石溪等一批重点乡镇、特色乡镇,把集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在已编制完善村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四种村庄类型,优化完善村庄布局分类,做细做实建设规划,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分类推进村庄发展,下好乡村建设先手棋。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留乡土味道,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提高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逐步解决农村基本不设防问题。

第二节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加快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建设。推动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城镇路网向农村延伸、拓展,更多地服务农村。有序实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实现区内通村通组通院落道路全部硬化或油化。实施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让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通得好。全面实施路长制。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到2025年,全区村(居)民小组通畅率达到100%,行政村双车道覆盖率力争达到100%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强化城乡生产生活水量水质保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加快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重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使用管道输水灌溉、精准灌溉、微灌等节水技术。加强中小河流域治理,提升农村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

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升4G网络覆盖水平,探索5G、千兆光纤、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到2025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以上。积极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积极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生产经营组织,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品牌,因地制宜培育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全区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到30亿元。完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积极采用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APP)软件,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完善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大力推进区级部门业务资源、空间地理信息、遥感影像数据等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有效整合。

加快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多元互补、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拓宽农村能源供应渠道,着力扩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模,重点支持太阳能开发利用。分类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和质量,满足农村新型产业发展的用电需求。完善乡镇气源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燃气管网覆盖村镇,力争实现乡镇天然气管网全覆盖。

专栏6-1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全面推进村组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成四好农村路1000公里。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实施农村饮水一改三提工程。实施10处中小河流综合治理、1个重点山洪沟治理、1条以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梁家湾等1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在农村地区新建35千伏线路74公里110千伏以上72.4公里。

第三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聚焦薄弱环节,以开展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全域拓展,进一步擦亮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招牌。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域处理模式,进一步健全有完备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等五有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根据村人口规模、村域范围、聚居程度等,建立稳定的保洁队伍和专业清运队伍。坚持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集中处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示范村建设。培养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规范处置农村工业固体废物,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化、建材化等综合利用技术。到2025年,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行政村占比达到50%以上。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严格管控污水排放,完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站)建设,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片区建设污水处理厂(站),加强小微水体管护。因地制宜地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特殊区域的农村散户生活污水治理。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持续开展农村生产用水计量计费,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加强对难以纳入污水集中处理的乡村客栈民宿、农家乐污水排放进行统一管控。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2%以上。

巩固拓展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全面扩大农村改厕覆盖范围,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推进人口规模较大村庄、乡村旅游接待点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普及不同类型的卫生厕所。建立健全运行维护机制,加强厕所维修等后期管护,持续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维护、监督管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建设一批水美乡村。到2025年,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以上。

大力提升村容村貌。坚持点、线、面相结合,以已建成示范点为基础,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成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村资源、自然景观和传统风貌等原生形态保护,突出乡村味道,留住渝味乡村。深入开展清理蓝棚顶、清理无人居住废旧房、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堆、清理田间地头废弃物、清理管线蜘蛛网、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加快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长效机制。坚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引导,进一步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建管运营机制。持续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清洁户评选,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全面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建立健全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在有条件的乡镇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

第四节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统筹做好乡镇、村公共服务,实现服务项目衔接互补,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一乡一策开展新一轮乡村学校布局规划。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持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改革,推进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发展。支持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全面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促进区内师资优质均衡配置。支持职业教育开展更多涉农专业,重点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培育农村技术人才。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现代远程教育。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快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乡镇下沉,将乡镇卫生院全部纳入院前急救网络,健全农村地区急救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医通、人通、财通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提高乡村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增强区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区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馆,实现100%的乡镇卫生院可以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强化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强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医学守门人才培养工程。

加快推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政策规定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进一步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及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救助范围。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强化特殊救助帮扶,加强农村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鼓励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健全完善进城落户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实现乡镇公益性公墓全覆盖。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农家书屋的建管用,建设乡镇、村(社区)基础文化站点与集成数字平台,学习强国数字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优化升级文化供给的内容和形式,变政府端菜群众点菜。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持续开展送戏进校园、文艺演出进村、惠民电影等文化进基层活动,鼓励农村地区自办村晚等文化活动,支持打造一村一品等文化品牌和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实现一村一品文化品牌全覆盖。推动乡镇惠民电影固定放映厅建设。加强农村演出市场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深入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利用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等安装乡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丰富农民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推广普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充分利用农民丰收节、春节和农闲时间,开展农民群众身边的篮球、乒乓球、田径比赛等体育赛事活动。

提升农村养老托育服务。健全区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进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乡镇敬老院)、村级互助养老点等建设。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服务,加大居家养老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人员业务水平。推进农村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探索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农村家庭婴幼儿照护指导和支持力度,宣传普及婴幼儿家庭照护核心信息和科学育儿知识,提升农村家庭婴幼儿照护能力。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实施智慧农业和数字农村气象支撑工程,构建覆盖主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服务网络。健全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开展区、镇两级气象防灾减灾和农业气象保障工作体系规范化建设。完善进村入户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机制,增强应急力量,加大农村自然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宣教。提升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

专栏6-2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农村教育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功效水平,继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建设,持续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完成5所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水平。

健康乡村建设工程。每个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25年,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1120救护车,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1名全科医生,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名乡村医生。

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工程。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适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逐步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积极推进全面参保登记,建立全面、完整、准确、动态更新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工程。提档升级乡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三馆一站建设,将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等分馆延伸到乡村、家庭,完成10个乡镇惠民电影固定放映厅建设。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开展三下乡活动100场次、流动文化进基层260余场次、放映惠民电影3100场、文艺进基层活动90余场次,新建乡情陈列馆25个,打造一批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充分利用拆乡并镇后闲置的场地或农村现有晒坝进行改扩建,增加体育设施。尽量与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村文化站、村小建设相结合,并确保向农民开放。

农村养老服务工程完成2所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19个,设置村级互助养老服务点76个,实现所有乡镇、行政村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政府运营养老床位占比不超过40%,共创国家级养老示范区。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升工程。建成南川农村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健全区级乡镇村三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化建设,建成标准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1个以上,精细化智能服务覆盖9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五节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始终紧抓人才这个关键,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乡村人才活力,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建设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聚焦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整体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大乡村领军人才支持力度,围绕都市农业产业,分类分层分模块,开展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农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和高素质农民能力提升培训,开展综合型、领军型农民示范培育。畅通城市人才加入乡村通道,有效落实三融三增18”“乡村创业10”“旅游民宿发展10等政策,健全科教文卫体等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用好河图镇上河村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和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及技能服务型等高素质农民培训,组织开展技能评价、学历教育,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强化基层干部培养,加强主题教育培训,推进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施基层一线岗位轮值锻炼,全面提升能力素质。建设基层干部人才信息库,对基层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方面优先考虑。着力建立农村人才资源库,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大户为重点,分产业、分类型、分层次建立人才资源储备库。2025年,累计培养高素质农民达到1.1万人,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1000人以上,认定200人以上。

专栏6-3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以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能力提升的人员为优先培育对象,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现代青年农(林)场主培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加快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每年计划培育高素质农民不少于500人。加快引进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新增农村实用人才3000人。

乡土人才培育计划。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试点,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带头人和农村电商人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基层干部培养计划。根据村级干部职数规定,按照与现任村干部1:1的比例,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能够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优秀年轻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立完备的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和村级后备干部档案。

返乡创业人才培育计划。加强创业教育培训,根据互联网+”模式,制定专业技能培训创业课程,提升返乡人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乡村企业家培育计划。采取多种方式扶持一批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乡村企业家。引导网络平台企业投资乡村,开发农业农村资源,丰富产业业态类型,培育一批引领乡村产业转型的现代乡村企业家。同时,发掘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小巨人乡村企业家。

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岗位锻炼成才计划,支持基层高校毕业生承担重点任务、创新项目、技术攻关等,在艰苦复杂的环境和丰富的基层实践中锻炼成长。实施职业发展支持计划、基层成长环境营造计划、基层成长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和后备人才计划。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引导优秀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相对贫困地区提供服务。

激活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发展、市场运作,加快推进返乡创业园区(孵化园)、星创天地、高素质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示范村(社区)等平台建设,为返乡创业企业提供运营载体平台。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流通平台,建立返乡就业创业农民工数据信息库,与重点用工主体建立用工沟通联络机制,搭建区级劳务供需对接平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壮大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推进实施农村经纪人免费培训工程,促进高质量创业。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和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计划,开展农村妇女创业创新培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创业能力和技能水平。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办理时间,降低企业税负,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创业政务环境。广泛开展创业大赛、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

完善农村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区内外高校、隆化职中、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机构等,探索农科生培养、职教联盟、移动互联网培养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农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措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落实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政策,健全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重要标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人才评价体系。完善青年人才的评价机制,逐步提高各系列(专业)高级职称中的青年人才比例,优化专业技术人才年龄梯次结构。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创业扶持、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保障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方面的权益。

第七章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推进质量兴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第一节积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

加快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强化绿色发展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力争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方式,调整施肥结构。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确保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以南川米”“南川方竹笋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为重点,全面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及模式。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监督检查,加大违规使用农药问题的查处力度。到2025年,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减少1%2%以上,主导产业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发展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推进畜禽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废旧农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探索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及农药瓶盖回收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体系。推进秸秆全域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加快普及标准地膜,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减少白色污染。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

第二节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以改善产地环境、发展绿色产品为目标,加强农业资源保护,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持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强力抓好涉重金属企业污染管控,深化落实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全面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实施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推进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持续加强农业投入品土壤污染源头控制,严防新增污染来源。加强农田灌溉用水管理,严禁污水灌溉。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模式探索,总结提炼适宜的安全利用技术和严格管控措施。

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建立量水而行、以水定产的农业用水制度。因地制宜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力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继续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系统调查,推动完善农业资源保护信息数据库。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对南川米、南川古树茶、古树野生杨梅等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牧渔遗传资源、中药遗传资源等加强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推动与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引种回归等有关的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南川物种资源数据库。以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生物为防治对象,开展外来入侵生物全面普查和综合防控。

实施乡村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行天然林全面保护制度,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全面推行林长制,推动山林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低效林改造工程15万亩,实施美丽乡村造林绿化1万亩,推进农村四旁植树,构建绿带、绿廓、绿楔、绿心城乡空间结构。科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平方公里。强化河湖长制,加强重要河流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用好河长制工作平台,将河长湖长体系全面延伸至村一级。开展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氮磷流失。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强化渔业资源养护修复。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依法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加快发展生态健康养殖,重点发展池塘工程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推进珍稀濒危物种人工繁育和种群恢复工程。积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开展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着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池塘底排污、养殖尾水治理等技术。

第三节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按照谁受益,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深化拓展地票交易功能,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林地资源。培育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市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第四节建设绿色防控防疫体系

强化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提升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推动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加强疫情监测预警。科学设置疫情监测点,规范监测方法,加快构建严密的有害生物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评估、疫情风险预警分析,全面提升动植物疫情防控水平。继续做好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苗情监测,根据作物分布的地域、海拔,科学设置监测点,定点定期进行田间调查、灯光诱捕、昆虫性信息素诱集等,及时掌握疫情发生动态、危害情况、扩散蔓延范围及速度。进一步提升实验室软硬件,强化实验室规范管理,推动实现兽医实验室监测功能拓展和准确性提高。继续做好产地检疫监管,严格执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运输车辆消毒凭证管理制度、养殖环节无害化补助监管,深化屠宰行业监管、动物及产品调运监管,完善疫情报告体系,推进疫病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全区畜禽养殖监管覆盖率达到100%、有效监测率达到100%

构建疫情防控体系。持续加强非洲猪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防控。强化组织、监督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强制扑杀补助政策。常态化推进布病、结核病、狂犬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净化工作。加快兽医实验室建设,全面提升动物疫病监(检)测能力。建立健全基层兽医体系建设并保持队伍稳定。构建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长效机制,有效应对突发动物疫情。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场、清洗消毒中心、重大病虫疫情区域应急防控设施及物资储备库规划建设。抓好抓实动物疫病应急处置,加强应急值守、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培训,建立应急经费和物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管理常态化。有效规范动物疫病防控物资管理,健全物资采购、保管、领用、报损等系列管理制度。

第八章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各类要素汇聚的良性循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一节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

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迁徙。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大中专学生、农业转移人口及随迁人口和其他非户籍等重点人群应落尽落,推动城区扩容提质。以东城、南城、西城、水江、南平、大观等镇街为人口迁徙承载地和集聚地,提升中心城区及重点镇功能,提高城镇人口承载能力。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完善进城农民权益保护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加大就业技能和文化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融入城镇的能力,更好实现稳业安居。

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区镇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城区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推动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区内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源、模式和手段逐步向乡村延伸,加快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

第二节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千方百计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规模,健全投入机制,拓宽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推动农业优结构、增后劲,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提供坚实支撑。

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城乡融合公益性项目。通过发行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用于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符合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现代农业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镇污水治理等领域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可按规定将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有一定收益保障的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财政投入只增不减。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建立涉农财政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优化资金支出结构,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加大政府投资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设立基金、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营造法治化便利化基层营商环境,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鼓励发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休闲旅游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投资条件,健全完善PPP项目价格和收费政策,创新运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

第三节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围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加大乡村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鼓励创办发展特色产业微企,集中资源打造一批微企村,增强乡村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全面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区落户就业,积极优化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加快完善财政、信贷、保险、用地等政策,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收入,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职业农民技能,统筹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经营性资产量化到集体成员,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面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推动城乡间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健全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支持农民创业创新,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到2025年,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高于城镇居民增速、高于全市GDP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收入和务工收入占比达到80%以上。

第四节激发农村消费新活力

加快完善区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持续扩大和培育农村消费需求,增强农村消费供给,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扩大农村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大观、南平等中心镇、中心村大型超市、村(社区)商业中心、品牌连锁店建设,持续推进家电、汽车等电子汽车产品进村入户。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建设。着力挖掘农村网购潜力,引导电商企业在乡镇和农村建设配送服务网点,力争乡村电商物流配送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快城市传统市场、商场、超市、百货店等线上线下融合,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实现多渠道下沉农村。激发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潜力,增加农村居民探亲访友、外出经营、生产学习等活动中的旅游元素,打造一批符合农村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特色旅游产品。加快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丰富农村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消费供给,培育农村服务消费热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农村流通产品监督抽查覆盖面,扩大农村对合格产品的消费使用,营造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

第五节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全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深入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立足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渝湘黔经济走廊节点优势,加快农产品贸易等领域对外合作步伐,全面提高对外合作质量和效益。大力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鼓励与驻渝领馆国家、驻蓉领馆国家等开展农业优势产能和科技合作。培育一批农产品跨境电商龙头企业,鼓励跨境电商企业走出去发展营销网络,拓宽销售市场。抓住渝新欧等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机遇,把古树茶、方竹笋、中药材、蓝莓等特色农产品推出去。抢抓入列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机遇,持续深化与黔北地区在花椒、中药材等产业方面合作,打造优质原料基地。依托南川大观园,与綦江农博园、万盛凉风梦乡村、湄潭七彩部落、桐梓黔北花海等联合打造乡村旅游长廊。利用好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区县契机,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引智,围绕农业产业扩链、补链、强链。加强与发达省市和地区农业合作,吸引东部企业到南川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基地。进一步深化区域农业合作,加强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加大农产品外销和农业项目合作力度。

第九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效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活力,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土地制度障碍,激发强劲内生动力。

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丰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允许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制度。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全面完成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强宅基地管理,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建立健全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办法,探索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流转、抵押等权能。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农民自愿前提下,允许乡镇优化村庄用地布局,对分散、零星储用地进行统一整合,并按照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统一包装。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依法依规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符合乡村特色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民俗展览、创意办公、康养服务、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因地制宜采取整理、复垦、复绿等措施,对农村闲置宅基地进行综合整治,为农村建设、乡村产业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并在一定区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明确存量建设用地底数,建立专项数据库。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计划,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明确入市地块数量、分布以及调整优化方案。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规则,细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式、范围和途径,对存量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就地入市,或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后就地入市,建立城乡一体的基准地价评价体系为市场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出让、租赁、入股等方式入市用于工矿仓储、商服等经营性项目建设。完善城乡一体的土地交易平台,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赋予农村集体土地抵押权能。优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妥善平衡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依法有序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先行先试。

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强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成果应用,积极发展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份经济联合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规范集体资产股权证书管理和台账管理制度,健全集体资产运营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机制,完善法人治理和运行管理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开展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有偿退出权和继承权试点。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健全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完善适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扩面深化三变改革试点

加强集体清产核资成果运用,优化制度设计,建立更加完善的资产评估定价机制、成熟的评估制度和规范的评估程序,探索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及股权综合平衡机制,高质量完成确权确股。积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公司、股份合作社、产业联合体等,引导有实力、有情怀、有担当的民营企业领头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合股联营,探索土地股”“资产股”“现金股”“基建股”“管理股等多种股份合作形式,因地制宜设置人口股”“农龄股”“劳龄股,规范股权管理,创新三变+特色产业”“三变+集体经济”“三变+脱贫攻坚”“三变+农村电商”“三变+乡村旅游等经营模式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按照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机制,规范股金分红明细台账,加强股份分红监督管理,鼓励具备条件的乡镇全域推进。到2025年,力争全区农村三变改革全覆盖。

第三节推动三社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供销社服务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优势、信用社金融优势三大优势,紧密联动生产、流通、信用三大要素,纵深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加快基层供销社分类改造建设,支持基层供销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共同入股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和农村综合服务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鼓励基层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互参资入股,共建生产、加工基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打造农业社会化一条龙服务,实现经营融合、服务融合。发挥供销社、金融企业桥梁作用,把信用社与合作社、农民连接起来,健全农民合作社信贷风险补偿金、贷款信用、贷款抵押担保等制度。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利用供销社经营网点布设信息化金融设备,优化信贷流程,创新普惠金融服务。鼓励三社加强资金、信息、产权、服务、人才等方面的联合合作,推广股份合作、生产合作、服务合作等产加销一体融合方式,共建项目、共做产业、共享成果,全面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第四节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加大产业项目引进力度,扶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引进一批乡村企业,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共同开发经营闲置资源,推动农民变股东。加快发展物业经营,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引导集体建设用地新建商铺、仓储、农贸市场等物业项目,增加创收渠道。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联合企业和合作社,承接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服务,以及道路养护、公路绿化、环境卫生等农村公共服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升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为村级集体组织招商租赁、合作入股和项目引进等做好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打造区域性集体经济产业集群,推动集体经济串点连线”“补链成群”“抱团发展。到2025年,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55%

第五节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金融支农力度显著加大。

完善普惠性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对接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规定落实现行小微企业贷款税收减免政策。引导鼓励农担公司做大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担保业务。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和农商行回归本源,组建村级金融服务组织,完善金融服务网络。加大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中长期信贷支持,创新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农村金融产品提供机制,依法拓宽农业农村领域抵质押物范围,支持开展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土地经营权、生猪活体依法合规抵押融资,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工程,着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信贷渗透率。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

加强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休闲农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农村社会成员的信用档案,健全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组织开展对农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建立健全农民信用联保制度,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机制,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支持按市场化方式设立担保机构,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银保担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展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业务,探索开展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型险种,支持将蓝莓等农产品作为保险标的开展优势农产品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推广农房保险、大型农机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推动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探索在非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中适时引入农业保险经纪公司。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大力推广政银保模式,探索开展财政+银行+保险+担保业务。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稳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范围。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协调保险机构及时足额理赔。

第十章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

第一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深入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能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优化乡镇(街道)党政机构设置和事业站所结构布局,充实乡镇党务工作力量,加强党组织对农村各种组织统一领导,深入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健全落实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完善党员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树立先进典型,强化党员意识,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积极推进党务政务财务服务公开,严格落实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项制度,加强村干部履职情况监督检查,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和公信力。

第二节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坚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深入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严格依法实行民主选举,选出群众拥护的讲政治、守规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担当的村委会班子。健全民主决策程序,严格落实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前和实施过程中协商的长效机制,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积极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推广基层治理大事”“小事”“私事分流工作机制。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涉证事项清单及负面清单,推动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职责权限、监督方式、管理考核,积极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建设,提高村务监督工作的水平和实效。开展国家级、市级、区级乡村治理示范整村创建,继续探索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做法。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深化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强化农业执法工作,持续加大对农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和震慑力。畅通信访渠道,结合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建设,推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综合调处机制,及时受理、办理群众涉土地纠纷信访问题。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开展农民普法骨干大培训,提升农村市场监管等方面法治化水平。广泛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法治电影进村、法治书画展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建设平安乡村。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制定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村民守则,尊良俗、去低俗、废恶俗。深化以十抵制十提倡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重点治理工作,全面推广乡村善治四有十条治理标准,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人协会等一约四会及村社风俗监督员作用,推进设立村社失德曝光台、组建美德劝导队,加强婚丧礼俗整治,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节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

充分发挥妇联、团支部、残协等群团组织作用,加强与基层支部联系,建好农村阵地,发挥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职能,助力乡村治理。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推进自治组织与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有效契合,实现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合二为一。鼓励返乡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企业家及其他贤达之人发挥价值引领和文化治理作用,提升乡镇(街道)和村为农服务能力。坚持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完善培养选拔机制,拓宽农村社工人才来源,建设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做好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特殊困难群体等重点对象服务工作。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

第四节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振农村精气神。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方式,发动区级以上文明单位与文明实践站(点)深度结对共建,常态开展文明实践百讲进百村六讲系列活动,大力传播党的声音。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兑换机制,打造一批群众急需、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项目。抓实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工作,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优美好风景、乐助邻睦好风气、忠孝勤俭好风俗、健康奋进好风貌、诚信崇德好风尚五风塑造行动,统筹推进说得文明”“吃得文明等八大主题活动,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推进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清洁户等评选,稳步扩大文明村镇评选规模。充分发挥农村五老队伍和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返乡成功人士作用,大力培育新乡贤文化。深入宣传道德模范、感动人物、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建立健全先进模范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到2025年,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群众文明实践活动参与率达到80%区级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达到60%75%

第五节保护传承优秀乡土文化

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古树、古桥、古村落、碉楼和文物点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振兴工程,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民俗旅游特色村等,积极开展耕读教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推动三不加酱醋传统技艺、合香漆塑加快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加强石溪板凳龙舞、金佛山打闹、大有民歌等市级非遗传统音乐舞蹈保护与传承。传承创新特色民族文化,依托特色乡村民俗文化,办好一批有文化、有风情、有特色的节庆节会活动。传承创新特色人文文化,深入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三线文化、佛教文化、抗蒙文化等南川特色人文资源,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人文氛围。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

科学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机制,科学配置各类资源,凝聚全社会力量,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地。

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纪检监察工作,把落实农村政策情况作为巡视巡察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农村权力运行监督制度。

第二节强化法律法规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有效发挥法治对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对农村改革的引领作用、对乡村治理的保障作用。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完善基层执法队伍,实行农业农村领域执法事项清单制度,加快构建农业综合执法行政体系。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对乡镇执法的指导监督。强化农业农村普法宣传,推动法律法规进农村,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大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第三节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农村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民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制度,拓宽参与渠道,对财政支持的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建设管护主体,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责任感。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形成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大合力。

第四节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要坚持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保障跟着项目走,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项目用地政策落实项目用地,大力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创新工程项目投融资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探索采取PPPBOT等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与管护。加强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推进,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

第五节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加强与全市农业农村规划、全区乡村振兴规划、全区国土空间规划、全区十四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基础性、全局性规划的衔接。抓好规划实施评估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对各项目标、任务、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和适时调整。创新监测方式,加强农业农村统计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及决策提供支撑。



附件


《重庆市南川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深入分析全区农业农村环境现状,科学研判农业农村环境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分析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影响控制措施,做出评价结论。

一、农业农村环境现状

(一)农业农村环境总体现状。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兴衰。我区农业资源环境禀赋良好,农业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全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牧业点源污染均在可控范围之内,化肥、农药、饲料、兽药以及添加剂使用都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畜禽粪便排放和治理总体上严格按照环保有关要求进行治理,农业整体环境步入友好性循环生产状态。近年来,我区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未发生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牧业点源污染的重大事件。综上所述,当前我区农业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较好。

(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状。畜牧业环境是农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畜牧业生态环境总体好,规模化养殖集约程度控制适宜。2020年,全区各类畜禽粪尿产生量约为106亿吨,其中固体粪便59万吨、尿液47万吨。树立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畜牧业发展格局。全区推广异位发酵床零排放生产有机肥”“粪便垫料回用生产有机肥”“固体粪便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污水达标排放”“固体粪便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污水生产液态有机肥等粪污处理技术模式和养殖户+种植户”“养殖场+肥料厂+种植户”“养殖场+肥料厂+农业企业”“养殖场+肥料厂+专业合作社等有机肥利用方式,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大部分养殖场具有低、小、散的特点,种养结合不够紧密,存在粪污直排漏排现象,局部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仍较突出,给养殖总量与环境容量、畜牧业与种植业结合、废弃物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面源污染和长江生态保护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现状。我区农业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大量富营养物流入水中,土壤、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被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化肥农药使用总量持续下降。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实现负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0%,同时我区大力推广抗病品种、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以及添加减量助剂和使用高效药械等减量措施及技术,因地制宜推广适时防治、对症用药、使用低风险及低用量农药、添加减量助剂和使用高效药械。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提高到93%,推广面积128.8万亩,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提高到40%,绿色防控覆盖率提高4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深入推进。2020年全区种植粮食、蔬菜、烟叶、油料、中药材等农作物137.8万亩,其中粮食、油料产量32.53万吨,蔬菜、药材、烟叶等49.92万吨,产生农作物秸秆33.56万吨,其中粮油作物秸秆26万吨,全区可收集秸秆量28.3万吨。主要通过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22.1万吨,还田面积65.42万亩,比2019年增加6万亩,另采取饲料化利用1.2万吨、燃料化利用约1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5%

二、农业农村环境趋势

(一)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总体趋势。我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温和,畜牧业生态环境好,规模化养殖集约程度控制适宜,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牧业点源污染均处于可控范围,病死畜禽和废弃物等无害化处理水平较高,秸秆饲料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畜牧业整体环境将引导进入生态友好循环状况,十三五期间未发生规模化养殖的重大污染事件。当前畜牧业的整体环境质量现状较好,处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最佳时期。综合考虑现代农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

(二)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致污趋势。十四五时期大力推动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发展,重点围绕3+2”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畜牧业清洁生产等生态农业技术,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综合处理和利用技术,可大幅减少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量。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但在发展粮油、蔬菜等种植业的同时,为了追求高效益、高产出,仍然存在农用化学投入品的高投入、对产地的高污染以及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畜牧业的发展如不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势必带来对环境污染的风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亦将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考虑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推行环境友好技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实施规划环境影响

(一)对水环境的影响。由于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推广可降解生物农膜,严格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天然水域增殖放流,将极大地改善水环境质量。但是,少部分农户散养尤其是水禽河流放养,会对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二)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实施本规划,通过削减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可减少土壤中重金属、农药以及其他持久性有机物的赋存量。畜禽粪便经过生物发酵处理还田,可以减少土壤中过多的氮、磷造成的土壤富营养化。农田废弃物回收处理利用,可以减少土壤环境中农膜残留。但是,因增施有机肥特别是人粪尿,可能造成土壤盐分积累及地下水硝酸盐的积累。

(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本规划实施,通过畜禽粪便无害化生物处理,减少畜禽粪便任意堆放造成的甲烷排放,减少因化学氮肥、反硝化脱氮带来的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适宜农户户用沼气全覆盖,在农民新村和集中居住点推广联户沼气,促进农户使用沼气、太阳能等生物能源,减少农村燃煤、柴火燃烧等产生的可吸入颗粒污染。但是,集中处理生活污水也会带来恶臭类物质,秸秆气化会导致空气中焦油类物质增加。

(四)对固废环境的影响。本规划实施,通过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村清洁工程,可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率,减少固体废弃物向污染物转化的机会。但是,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产生的污泥囤积,秸秆气化设施运行产生的飞灰积累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本规划实施,通过推广沼气、太阳能等生物能源,减少森林砍伐,增强了森林水源涵养、洪水蓄调、水土保持与气候调节能力。推广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减少污染物质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居民身心健康等。

四、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一)污染控制法制化。深入贯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畜禽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广《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等相关技术标准,加强从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层面上推进畜禽粪便控制的程序化和科学化,严格落实国家有关畜禽规模养殖环境控制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制定完善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粪污综合利用等技术规范,确保畜禽养殖粪污不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二)粪便治理减量化。按照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要求,以推动农牧结合、种养平衡、循环利用为根本手段,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加快制定畜禽养殖粪尿减量计划,推进实施畜禽养殖粪尿减量技术,积极推广干清粪工艺,引导畜禽养殖采取雨污分离、粪尿分离等粪尿减量措施和技术,鼓励有条件的畜禽养殖场使用微生物制剂、酶制剂和植物提取液等活性物质,确保畜禽养殖粪尿减量治理成效。

(三)粪便排放无害化。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治理,加大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实用技术模式总结集成,通推推行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支持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加强养殖粪污无害化检测体系建设,确保畜禽养殖粪污实现无害化处理。

(四)粪便利用资源化。大力提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研究畜禽粪便饲料化利用技术,探索和总结畜禽粪便变废为宝的资源化技术,出台粪便资源化利用的刺激措施和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畜禽养殖场集中处理中心和有机肥料厂建设等。加强以干粪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工艺研究,支持开展粪便有机肥厂建设,提高生物有机肥生产关键技术水平,切实增强绿色有机肥的效率。大力宣传有机肥施用优势,通过抓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在果园、菜园、农田等建立有机肥使用示范基地,大力促进有机肥应用并培育壮大有机肥营销市场。提前做好畜禽规模养殖、沼气工程与周边的农田、温室大棚、鱼塘、果园等的统一筹划和系统安排,大力推行种植与养殖的有机结合,实现畜禽粪便转化为饲料、能源及肥料等功能,促进粪便资源化的综合利用,有效化解畜禽规模养殖的污染问题。

(五)河流监管常态化。针对目前我区环境治理的主要河流,围绕可能影响河流水质的畜禽养殖污染环节,加强对存在具有污染河流风险可能性的养殖场的日常监控。执法部门严格监督,防止偷排、漏排现象。

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一)规划实施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规划实施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主线,将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与生态文化建设、环境友好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将产业发展与环境建设保护措施相配套,将建立体制机制与农业环保执法监督同步推进,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期内养殖业能可持续发展。2025年,全区各类畜禽量折合猪当量约为149万个,约占全区各类土地畜禽环境承载量193.03万个猪当量的77.19%,比全区各类土地畜禽环境承载量理论值少44万个猪当量。由此可见,到本规划期末,全区各类土地畜禽环境承载量仍有较大富余,畜牧业发展空间仍然较大,完全能够满足生态保护的要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川慢直播

微信

智能机器人

无障碍

适老版

我要留言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重庆市南川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科学技术局 重庆市南川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公安局 重庆市南川区民政局 重庆市南川区城市管理局 重庆市南川区司法局 重庆市南川区财政局 重庆市南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重庆市南川区生态环境局 重庆市南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交通局 重庆市南川区水利局 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商务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重庆市南川区应急管理局 重庆市南川区审计局 重庆市南川区统计局 重庆市南川区医疗保障局 重庆市南川区林业局 重庆市南川区乡村振兴局 重庆市南川区信访办公室 重庆市南川区招商投资促进局 重庆市南川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重庆市南川区东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南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西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太平场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白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黎香湖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乾丰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河图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木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神童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莲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福寿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冷水关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民主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峰岩乡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骑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中桥乡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楠竹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金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头渡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德隆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合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古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庆元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大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重庆市南川区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