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索引号 ]1150038400868219XQ/2022-00002 [ 发文字号 ]南川府发〔2021〕10号 [ 发布机构 ]南川区人民政府 [ 主题分类 ]科技 [ 成文日期 ]2022-02-18 [ 发布日期 ]2022-02-18 [ 体裁分类 ]规划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南川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南川区科技创新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南川府发〔20211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南川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南川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1年11


目  录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创新平台加速建设

2.创新主体大幅增加

3.研发投入高速增长

4.科技金融加快发展

5.民生科技广泛运用

6.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7.创新生态持续向好

(二)主要问题

1.创新平台承载能力不强

2.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强

3.创新人才支撑作用不够

4.创新政策激励引导不够

(三)战略机遇

1.推进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2.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创新赋予了新使命

3.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部署了新任务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引领发展

2.协同创新

3.企业主体

4.人才为本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

1.全力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基地

3.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的科技孵化载体

(二)大力集聚创新主体

1.大力引进培育创新型企业

2.大力引进培育科研及技术服务机构

3.大力引进高等院校

(三)突出产业科技创新

1.推动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

2.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

3.推动特色高效农业科技创新

4.推动社会民生领域科技创新

(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2.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3.强化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联结

(五)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1.培养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2.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1.优化产业园区管理体制

2.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3.优化科技创新服务机制

(七)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1.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2.着力保护知识产权

3.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强责任落实

(三)加强监测评



重庆市南川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十四五”时期,是重庆市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的关键时期。南川纳入主城都市区,成为全市四个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之一,战略地位空前提升,更加需要贯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肩负起落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新使命,承担起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任务,在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展现南川新作为。

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南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南川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南川区大力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平台、创新主体、研发投入、科技金融、民生科技、创新成果、创新生态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科技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1.创新平台加速建设

工业园区成为科技创新主战场。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区成为市级特色产业科技园区。建成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众创空间4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市级星创天地1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市级专家大院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中小企业技术研究中心8个,市级检验检测中心10个,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5个。

2.创新主体大幅增加

引进落地一批市场前景好、核心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创新型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44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比2015年新增25家。国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达到20家。重庆市科技型企业达到259家。重庆OTC挂牌17家。建成新型研发机构5个。入选“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3个、“重庆英才∙创业领军人才”1个、“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1个、“金山英才”59个。

3.研发投入高速增长

出台《南川区激励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达到6.2亿元,比2015年增加5.01亿元,年均增速39%,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占GDP比重由0.46%提高到1.74%,增长1.28个百分点。有研发投入的规上工业企业、规上服务企业、有资质建筑企业、备案科研服务机构分别达到68家、5家、2家、10家。

4.科技金融加快发展

紧扣创新链布局资金链,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1000万元创业种子基金,支持20家初创期科技企业免息信用贷款720万元。组建2000万元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向90余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5亿元,撬动商业贷款3.7亿元。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

5.民生科技广泛运用

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民生领域的广泛运用。49家南川企业参展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建成“‘渝快办’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刑事侦查智慧中心”“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区域智慧医疗健康平台”“智慧教育平台”“全域智慧旅游2.0平台”“污染源远程智能监控平台”等,科技进步助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动力逐步显现。

6.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有效发明专利达到203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3件。获得市级科技技术进步奖4项。组织实施“超轻量化铝合金汽车轮毂开发”“氧化铝生产工艺控制净化除杂技术攻关”“南川区中药材适宜种植区划地图研制”等重大科技专项。“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富集规律研究”“搅拌摩擦焊接工艺汽车轮毂制造”“一步法低温还原超纯超细铁粉生产”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碳钢钢丝加工工艺生产产品—SCM440光丝”“激光雷达制图系统v1.0”“高强度铝合金型材复杂断面焊接车架”等创新成果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7.创新生态持续向好

区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开展顶层设计,推动落地落实,全区“一盘棋”抓科技创新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创新的“土壤、阳光、空气、养分”更加充足。2020年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512万元,比2015年增加5755万元。选派科技特派员141名。成立南川区科技创新智库,选聘专家35名。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示范性科普活动,建成区级以上科普基地16个,比2015年增加12个,全民科学素质明显提升。

 表1  南川区“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

指标值

2020年

指标值

“十三五”变化情况

1

科技进步贡献率(%)

35

50

↑15

2

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

0.46

1.74

↑1.28

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占比(%)

20

41

↑21

4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

5

30

↑25

5

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家)

-

259

↑259

6

市级以上创新平台(个)

21

37

↑16

7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5

203

↑168

8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64

3.43

↑2.79

9

科普基地(个)

4

16

↑12

(二)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区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照重庆主城都市区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区在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培育和创新政策激励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较为明显。

1.创新平台承载能力不强

工业园区“一园四组团”产城融合度不高,创新要素配置较差,特色产业不突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科研及技术服务机构、创新创业团队的吸引力不强。

2.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强

主导产业缺乏科技型领军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知识价值普遍较低。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占全市的0.98%、0.71%,占全区企业总量的0.2%、1.73%,无高等院校和高端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不多,高附加值产品不多。

3.创新人才支撑作用不够

高层次人才较少,全区仅有正高级人才52人、副高级人才1133人,高级工及以上人才5957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601人。高端科研人才缺乏,高水平创新成果较少。

4.创新政策激励引导不够

本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较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科技平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方面没有形成持续稳定支持机制。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37个百分点。

(三)战略机遇

1.推进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区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持续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2.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创新赋予了新使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已成为赢得竞争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和中坚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科技创新发展赋予了新使命。我区必须主动应变,推动全区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和水平实现质的跃升,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引领和带动全区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

3.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部署了新任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全市形成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要求南川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南川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需要用好“三优禀赋”,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增强对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作用,提升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在科技创新方面承担起“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在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贡献南川力量。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紧扣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战略任务,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把创建市级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主目标,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突出“四个面向”战略导向,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主体、突出产业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构建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全市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引领发展

突出大数据智能化主方向,聚焦特色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快“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研发,强化应用基础研究,注重应用场景驱动,转化一批引领性、原创性和标志性的重大成果,为高质量发展蓄积新动能、打造新优势。

2.协同创新

主动融入全球全国创新网络,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合作,加快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军民深度融合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序流动、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3.企业主体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把科技的力量转化为经济和产业竞争优势。

4.人才为本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健全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育机制,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构建精准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让各类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立住脚、留住心、扎下根、发展好。

(三)发展目标

力争2023年创建成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25年,创新资源集聚度大幅提升,创新要素活跃度显著增强,创新合作开放度不断扩大,创新成果贡献度明显提高,创新引领辐射度日益彰显,成为重庆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以上,重庆市科技型企业达到500家以上。专业研发机构及科技服务机构达到70个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件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科技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力争2026年创建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政策高地,成为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载体。到2035年,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基本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基本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表2  南川区“十四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现状值

2025年目标 值

年均

指标属性

1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0

预期性

2

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

1.74

2.5

预期性

3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75

预期性

4

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家)

259

>500

预期性

5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

30

>70

预期性

6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43

>9

预期性

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之比(%)

2.39

3

预期性

8

技术合同交易额(亿元)

1

预期性

9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

35

预期性

10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30

预期性

11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8.4

15

预期性

12

科技进步贡献率(%)

50

63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

1.全力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依托工业园区“一园四组团”和商贸物流园区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水平推进“产城融合”和科技创新创业,建成具有全市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政策高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与特色产业,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突出发展“2+3”优势特色产业,即以中医药为主的健康产业、以装配式建筑为主的现代建筑产业和页岩气产业、以汽车关键零部件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以环境友好型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专栏1  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工业园区和商贸物流园区,对标国家高新区,全面开启创建工作;“以创促建”,力争2023年,二、三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16%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数量占比达到50%以上,专业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达到60个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创建成为重庆市级高新区;“以升促建”,力争2026年创建成为国家高新区。

2.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基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争取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纳入西部(重庆)科学城“一城多园”规划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医药、装配式建筑、页岩气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打造汽车关键零部件、环境友好型材料科技研发基地。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创建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创新中心、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25年,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达到30个以上。

专栏2  科技创新基地

1.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主要功能布局在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由联航公司负责,发挥上海医药、华润三九等龙头企业作用,联合区内外医药高校、科研机构,创办综合性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中医药全产业链提供科技研发、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服务。

2.装配式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主要功能布局在工业园区南平组团。由园业公司负责,发挥金鸿纬、亲禾生态等龙头企业作用,联合市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创办综合性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提供部品部件研发、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检验检测等服务。

3.页岩气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主要功能布局在工业园区龙岩组团。由中石化重庆页岩气公司负责,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国内常压页岩气技术开发平台,深入开展常压页岩气绿色高效技术研究,深度开发下游产品。

4.汽车关键零部件科技研发基地:重点引导超群工业、铝器时代等龙头企业,创办高水平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聚焦汽车关键零部件关键环节,突破堵点技术和可持续迭代,开发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提供高新技术服务。

5.环境友好型材料科技研发基地:重点引导鸿庆达、优钛等龙头企业,创办高水平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开展金属资源循环再造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减排应用材料、化工新材料等工程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提供高新技术服务。

3.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的科技孵化载体

聚焦“2+3”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建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推进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引入一批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机构,吸引一批有知识、有创意、有愿景的年轻人创新创业,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技术推广等服务,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突出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建成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以上,力争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科技孵化服务总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

专栏3  科技孵化载体

1.数字经济产业园:布局在工业园区龙岩组团。由园业公司负责,整合标准厂房和其它资源,对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标准,建设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软件信息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引进行业创新资源和团队,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智能化手段,为先进制造业赋能,引领数字经济发展。

2.中医药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布局在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由联航公司负责,整合标准厂房和其它资源,对标科技市级企业孵化器标准,建设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聚焦中医药、化妆品、特色食品等领域,为入孵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场地、资金、人力、技术、管理等软硬件服务。

3.装配式建筑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布局在工业园区南平组团。由园业公司负责,整合标准厂房和其它资源,对标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标准,建设2万平方米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聚焦装配式建筑、紧固件等领域,为入孵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场地、资金、人力、技术、管理等软硬件服务。

4.环境友好型材料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布局在工业园区水江组团。由园业公司负责,整合标准厂房和其它资源,对标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标准,建设2万平方米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聚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为入孵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场地、资金、人力、技术、管理等软硬件服务。

5.现代服务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布局在商贸物流园区,由坤唯公司负责,整合标准厂房和其它资源,对标科技市级企业孵化器标准,建设2万平方米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聚焦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领域,为入孵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场地、资金、人力、技术、管理等软硬件服务。

(二)大力集聚创新主体

1.大力引进培育创新型企业

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聚焦“2+3”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动承接“一带一路”国家、国内产业创新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引进行业领军企业、链条企业和创新要素。主动承接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在南川产业化。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集聚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推动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建成一批研究开发中心和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以上,重庆市科技型企业达到500家以上。

2.大力引进培育科研及技术服务机构

紧扣“2+3”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引进市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在南川创办高端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和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新型研发机构更大科研自主权,鼓励在人才引进管理、经费使用、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构建市场为导向的科研机构发展体系。支持市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南川创办科技服务机构或成立分支机构,鼓励区内科技服务机构提升能力,深入开展决策咨询、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科技创新服务。到2025年,科研及技术服务机构达到70家以上。

3.大力引进高等院校

抢抓重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鼓励高校在有条件区县布局分校机遇,聚焦我区重点产业发展需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高等教育集群园区,争取中科院大学重庆学院在南川建设二级学院,支持市内知名高校在南川创办分校和独立学院,鼓励知名企业在南川创办高等职业学院,为产业创新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科研人才,不断夯实创新基础,加快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落地高等院校2所以上。

(三)突出产业科技创新

1.推动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

围绕提升“2+3”优势特色产业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完善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着力开展中药材品种选育、品质提升应用基础研究,中药提取、炮制、发酵等应用技术研究,大力挖掘民间秘方,开发国药新药、经典名方、院内制剂、植物美妆、特医食品等新产品,开展中药材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参与制定、修订中药材技术标准。装配式建筑产业科技创新着力开展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绿色建筑技术、物联网技术研究,大力开发高品质钢构件、混凝土构件和智能家居产品,加快研发应用与装配式施工相适应的技术、设备和机具,提高装配施工连接质量和建筑安全性能。页岩气产业科技创新着力推进以“地质工程一体化”为核心的高效产能建设技术、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气田管理技术和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绿色高效开发技术攻关,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高效开采和综合利用。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以铝基新材料应用为重点,着力开展高性能与轻量化零部件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拓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核心关键零部件研发,大力开发超汽轻量化车轮毂、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车载功放、扬声器等新产品。环境友好型材料产业科技创新着力开展化工新材料高效合成、绿色环保、经济循环等技术研究,大力开发功能性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乙炔类精细化工材料、高性能功能性铝化合物、精细化学品颜料涂料、功能性铜粉与铁粉等新产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统筹推进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培育一批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为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赋能。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0%以上。

专栏4  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1.中医药:开展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品系提纯复壮的新方法、新技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物种的种源繁育、规范化种植或养殖及生态保护技术,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或养殖技术,中药材饮片炮制技术等研究,大力开发国药新药、经典名方、院内制剂、植物美妆、特医食品等新产品。

2.装配式建筑:开展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的制造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大力开发高品质钢构件、混凝土构件和智能家居产品。

3.页岩气:推进以“地质工程一体化”为核心的资源勘查、高效开采技术,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智能生产系统解决方案技术、自动检测和智能控制信息技术和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资源绿色开采技术攻关,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高效开采和综合利用。

4.汽车关键零部件:以铝基新材料应用为重点,着力开展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先进汽车安全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信息化和车联网技术研究,大力开发超汽轻量化车轮毂、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车载功放、扬声器等新产品。

5.环境友好型材料:开展环保及环境友好型材料技术、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纳米及粉末冶金新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等研究,大力开发功能性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乙炔类精细化工材料、高性能功能性铝化合物、精细化学品颜料涂料、功能性铜粉与铁粉等新产品。

2.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

顺应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态势,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重点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工业数据、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等向云平台迁移,开展分布式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优化决策等技术研究,开发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数据采集和智能监测等控制装备。生活性服务业科技创新紧扣高品质生活需要,推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互联网专业知识服务平台,开展AR/VR远程诊断、精益供应链、交易过程可视化、智能快速检测、在线监测等技术研究,培育发展数据采集、智能监测、推广运用等新业态。紧扣建设山清水秀旅游名城,开展文旅资源数字化处理、AR/VR/MR、交互展陈、个性化推荐、服务交互、服务质量评测等技术研究,加快建成“全域智慧旅游2.0项目”,培育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线上文体游娱”新业态。紧扣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开展AGV、AR拣选、智能搬运、供应链运筹算法、循环绿色包装等技术研究,提升物流供应链智能化服务水平。紧扣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商圈、智慧市场等特色应用场景,培育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新业态。到2025年,高技术服务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8%以上。

专栏5  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1.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工业数据、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等向云平台迁移,开展分布式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优化决策等技术研究,开发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数据采集和智能监测等控制装备。

2.生活性服务业:开展AR/VR远程诊断、精益供应链、交易过程可视化、智能快速检测、在线监测等技术研究,发展数据采集、智能监测、推广运用等新业态。

3.智慧旅游:开展文旅资源数字化处理、AR/VR/MR、交互展陈、个性化推荐、服务交互、服务质量评测等技术研究,培育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线上文旅”新业态。

4.智慧物流:开展AGV、AR拣选、智能搬运、供应链运筹算法、循环绿色包装等技术研究,提升物流供应链智能化服务水平。

5.智慧城市: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商圈、智慧市场等特色应用场景,培育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新业态。

3.推动特色高效农业科技创新

重点围绕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蓝莓“3+2”农业特色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从新品种选育到新产品开发、农业机械到智能控制、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我区“三富资源”优势,强化应用基础研究,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开发一批地方特色农产品。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市内外高校、科研单位选派一批专家深耕南川,推动构建“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农户”服务模式,建设一批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培育一批高水平职业农民。支持企业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业生产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建设一批农产品智慧工厂。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发新型农业机械,培育发展农业机械使用和维护新业态。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开展技术攻关,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专栏6  特色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1.科技特派员:重点围绕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蓝莓“3+2”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从高校、科研单位选派一批专家深耕南川,推动构建“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农户”服务模式,建设一批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培育一批高水平职业农民。

2.智慧农业:支持企业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业生产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建设一批农产品智慧工厂。

4.推动社会民生领域科技创新

把民生需求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运用的着力点,强化社会民生与大数据智能化融合互动,依靠科技创新助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公共卫生领域技术装备能力,支持开展食品安全产学研合作,推动食品安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推进医疗数据整合、医疗资源互联共享,提档升级智慧医疗健康平台。推进智慧校园创建,通过网络课堂、名师课堂等数字化渠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广应用环保领域新技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打造新一代智能交通服务体系,大幅提升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依托“雪亮工程”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不断提升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入推动城市管理领域数据资源的共享互换、治理整合,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加快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区民生幸福感。统筹推进就业、养老、社保、民政等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到2025年,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

专栏7  社会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1.智慧医疗:开展健康监测预警、大数据采集与融合分析、健康辨识、心理调适、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技术研究。建设重大疾病监测大数据平台和临床大数据平台。

2.智慧教育:建设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智慧校园、建设智慧型学习社区、提升智慧教研素质、推进智慧学习应用、构建一体化智能运维体系。

3.碳达峰碳中和:开展二氧化碳减排与替代技术研发,以及碳捕集利用、深度脱碳、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新污染物治理、生态修复等技术研究,推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4条”,疏通科技成果赋权、有效供给、要素集聚、便利化服务等链条中的“堵点”。完善成果转化与权益分配机制,允许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进行市场化定价。鼓励科技成果持有者采取收益分成、股权、股票(份)期权等方式,对科技成果实施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或者团队给予奖励和报酬。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积极发展市场化评价,规范第三方评价,充分调动各类评价主体的积极性,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让更多科技成果快速走向“生产线”。

2.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构建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引导企业、科研机构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和中试基地。鼓励企业开展技术交易,实行期权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参与项目合作,促进科研人员兼职创业或在职创业,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做大做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主投科技创新领域,采用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支持引进转化科技成果,对引进或转化科技成果实现产品化产业化的企业,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给予补助。到2025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亿元。

3.强化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联结。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产出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和以成果转化绩效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摸排区内企业主导产品、产能规模、配套需求等信息,形成“产品供给清单”,实现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有效衔接,提高技术与产业融合度。

(五)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1.培养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精准对接“重庆英才计划”,深化“金山英才计划”,靶向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创办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深化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柔性引进一批高端科技人才深耕南川,提升产业创新发展前瞻性和科学性。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组团式引才,建立“一企一策”“一院一策”聚才机制,在资金、项目、平台等方面给予定向支持。推出科技人才启明星专项,支持隆化职中开展定向培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造就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实施产业人才攻坚专项行动,按照“一重点产业集群一人才政策”,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产业人才集聚高地。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行动,培育一批懂经济、懂科技的企业家队伍。到2025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75人。

专栏8  培养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1.金山英才: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深化“金山英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精准培育一批创新人才团队。

2.科技领军人才:定期评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为科技创新创业“领衔”“挂帅”。

3.科技创新智库: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学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机构遴选一批有思路、有项目、有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深耕南川,围绕我区重点产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开展科技研发指导、推进创新成果转化。

2.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推动构建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支持参与国家和重庆科学技术奖、“重庆市杰出英才奖”“最美科技工作者”“巴渝工匠”等评选表彰。深入开展“科技领军人才”“最美科技工作者”“创新型企业家”评选活动。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建立科技工作者联系服务机制,切实解决科技工作者职称评定、科研资助、培养培训、安家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休假疗养等方面需求和难题。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人才住房补贴制度,完善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发展内外融通的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到2025年,力争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以上,入选“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科技领域10个以上。

(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1.优化产业园区管理体制

深入推进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管理体制向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按照“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要求,实行扁平化管理,赋予财政、人事管理等权限,推动园区统筹规划、整体布局、统一协调和精细管理,融合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促进各组团内部相对独立运作,外部彼此功能衔接、产业协同互补,形成各组团比学赶超,各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园区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建立以创新发展为导向的统计监测和考评机制,推动园区加快步入集群发展、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

2.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加大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完善创新主体科技投入激励引导政策,实施分类分档奖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引导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到2025年,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3.优化科技创新服务机制

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充分发挥平台监管和行业自律作用,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推广“在研一批、开发一批、上市一批”新产品滚动开发模式,促进创新成果与产业链供应链无缝衔接。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建立体系化、多元化项目分类管理机制。聚焦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重点产业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项目实施“里程碑”式管理。探索开展“揭榜挂帅”“赛马”“非共识项目”“直通车项目”等项目新型组织方式,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发展。

(七)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1.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推动资金链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做实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做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保险机构发展科技保险。吸引知名风投机构在南川落户,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展创业投资。支持银行机构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重智力”特征,开展产品创新。支持科技型企业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重庆OTC挂牌融资。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科技金融体系。

2.着力保护知识产权

用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规则,推进企业突破专利瓶颈、掌握核心专利,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运用好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和技术交易。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专利权、商标、版权质押登记备案、价值评估和风险判断体系。健全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保护机制,营造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

3.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培育城市创新基因。创新科普传播形式,规划建设南川科技馆,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普基地,培育一批科普品牌,使创新思想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褒奖,使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全面领导,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作为科技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区委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领导,谋划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制定科技创新对策措施,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协调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科技力量,共同推进科技创新高水平发展。

(二)加强责任落实

建立各级各部门协调推进的规划实施机制,细化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压实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领导主管责任。强化区科技领导小组作用,实行科技领域重要工程、重要项目、重要改革、重要政策的工作调度机制,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科技主管部门要担起主责主业,推动建立部门协商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做好与本规划的衔接落实。各级科协组织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动员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三)加强监测评估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把监测和评估结果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政府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在监测评估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区经济社会需求新变化,对规划指标、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及时、动态调整。定期发布高新区创建主要指标动态。细化各级领导班子科技创新工作成效考核指标内容,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川慢直播

微信

智能机器人

无障碍

适老版

我要留言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重庆市南川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科学技术局 重庆市南川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公安局 重庆市南川区民政局 重庆市南川区城市管理局 重庆市南川区司法局 重庆市南川区财政局 重庆市南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重庆市南川区生态环境局 重庆市南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交通局 重庆市南川区水利局 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商务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重庆市南川区应急管理局 重庆市南川区审计局 重庆市南川区统计局 重庆市南川区医疗保障局 重庆市南川区林业局 重庆市南川区乡村振兴局 重庆市南川区信访办公室 重庆市南川区招商投资促进局 重庆市南川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重庆市南川区东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南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西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太平场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白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黎香湖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乾丰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河图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木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神童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莲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福寿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冷水关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民主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峰岩乡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骑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中桥乡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楠竹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金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头渡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德隆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合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古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庆元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大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重庆市南川区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