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索引号 ]11500384008682202H/2022-00095 [ 发文字号 ]南川府发〔2022〕17号 [ 发布机构 ]南川区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教育 [ 成文日期 ]2022-04-08 [ 发布日期 ]2022-04-20 [ 体裁分类 ]规划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南川区教育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期。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是南川打造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高品质新城区的重要支撑,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南川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按照《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和《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有关要求,依据《重庆市南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全区教育事业以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秉承“爱与责任、精致启航”教育理念,紧扣“质量兴教、课改强教、规范固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主线,聚焦“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示范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国家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实验区”等国家级项目,全面完成了“十三五”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为“十四五”时期的改革与发展积累丰富了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展现新作为

不断完善健全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理顺52所乡镇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整建制转入区委教育工委统一管理,构建“区委教育工委—教管中心党委—单位党组织—基层党支部”的管理体制,严格按照阵地“十有”开展标准化党支部建设;通过“三尺讲台•党徽闪耀”抓牢党建品牌,防止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两张皮”现象;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不断深化党的组织生活落地落实;以“四史”学习教育为载体,引领带动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广大青少年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各类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南川教育结构体系更加完善,全学段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各级各类教育呈稳步推进态势。基础教育实现普惠、均衡、优质发展,其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普惠率89%、公办在园幼儿占比53.5%,义务教育巩固率99.5%、三残儿童入学率96.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5%,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职业教育跻身全市高水平,牵头联合市内外101家企业及院校成立重庆市金佛山职教集团,建成隆化职中标准化实训大楼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校外实训基地73个,打造国家、市级、区域实训基地4个,隆化职中创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成为全市高水平职业教育项目学校,民族教育获国务院、重庆市表彰。 特殊教育成效显著,建成1个资源中心、5所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针对性开展送教上门3000人次,持续开展“三心教育”,不断强化教师康复技能培养。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新成立民办学校49所,各类民办学校、培训机构规模不断扩大,与公办教育相互融通,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均实现大幅提升。继续教育持续加强,教育培训群众居民近20万人次,成功创建市级社区教育示范区。

3.教育资源不断优化

教育投入持续加大,五年教育支出累计近70亿元,年均增长6.5%以上,专项投入14.7亿元用于均衡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8所、维修改造学校83所、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35所,新建校舍21.6万平方米,新增校地270亩、体育场地11.4万平方米,软化运动场26.26万平方米,新建教师周转房1.7万平方米,“全面改薄” 20项要求全达标。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各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建成率100%、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100%,数字校园网、无线网络全覆盖。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2万人次、晒课2.04万节、课堂实录1000节,获市级及以上优课140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师队伍得到优化,招聘引进人才576名,其中本科学历达8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8%。培训教师2.09万人次、培训率100%,成立市区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20个,培养市级特级教师4名、市级学科教学名师2名、市级骨干教师23名。

4.教育整体质量实现新提升

区域德育品牌影响力凸显,成功构建了“四有八为”中小幼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建成41个市区级德育课程品牌,创建经验纳入《2019年重庆市教育发展报告》向全市推介,“新时代立德树人区域实践范式”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南川区获评全国7个“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践示范区”之一。南川区被推选在全市教育大会上作交流发言,成功承办全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创建工作现场会,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创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建成市级及以上特色学校40余所,创成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4所,全国文明校园1所,重庆市文明校园5所。深入实施普通高中促进计划,错位特色发展5所高完中,积极推进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建设,美术、科技、体育等特色成效明显。教学成果登上国家奖榜,上海三联书店公开出版《课程方案编制》《建设规范的校本课程》,被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在全国实验区推广应用,立项研究国家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53个,获选市级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17个。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个,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个、三等奖9个。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建立区县间教育合作项目7个,每年交流培训校长教师超100人次。引进北师大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北师大南川附校,吸引区外优秀教师100余名、优秀学生300余名。

5.教育改革实现新突破

南川区教委近五年累计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育督导、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改革23项。南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全国实验区”升级为“全国示范区”,33所学校成为教育部课程改革项目学校,南川区成为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探索建立“五位贯通体系、一环四射布局、两巡一访督导”南川教育“督导并臻”模式,“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通过验收。全面推行结对帮扶、集团化办学改革,组建24个教育集团,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参与率突破60%。将隆化职中“升学部”纳入中考录取,积极推动普职协调发展。有序推进管理机制改革,积极促进管办评分离,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评价教育”机制。招生制度改革突破瓶颈,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切实推行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两考合一”,实施“阳光”招生,建立健全质量检测评估机制,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不断完善。

6.教育扶贫取得新成效

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健全控辍保学联控联保8个工作机制,全面开展教师大家访活动精准摸排,对标对人按时落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学生资助6大类25项,受助学生35万人次、资金3.5亿元,实现贫困学生应助尽助,营养餐补助全覆盖。公用经费坚持向“两类学校”倾斜,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南川区教育改革与发展虽然取得较大成效,整体向前向好发展,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与薄弱环节。

1.教育资源结构有待优化。随着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不断增长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差缺,公办园建设未跟上城区发展需求;城区本身学位不足、部分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城镇教育资源不足,大班额、大校额现象未能全部化解。

2.学校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有待加快。过去几年,南川教育发展着力点还在规模扩大和条件改善,现代教育发展理念尚未完全深化落实,现代化学校、现代教育设施建设布局较慢,距离实现教育现代化还有一定距离。

3.教育改革水平与新时代发展要求仍有差距。南川教育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政府教育治理方式有待完善,教育财政投入与城镇化进程有待协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支出比重还待优化,教育经费还需向保障教师待遇、加强内涵建设等方面倾斜。

(三)发展机遇

国家和市级层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部署,为南川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带来时代机遇。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提出“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整体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发展中国特色、重庆特点、全国先进水平的现代教育”,这为南川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带来战略支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和重庆“一区两群”布局,为南川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带来新机遇。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全面落实部署,立足特色化、面向同城化、建设先行区的背景下,南川教育深度融入全国、全市现代化教育大格局和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功能叠加、效益放大、共建共享等方面,必将迎来更大机遇和发展空间。

南川以打造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高品质新城区为目标,为南川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新契机。新的城市定位、新的政策措施,将为挖掘南川区城市发展潜力带来新的契机,必将推动中医药产业、铝材料、页岩气、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六大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为人才引进、合作办学,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联盟,推动教育集群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紧抓城市建设发展机遇,将对南川教育有效破除发展瓶颈、实现大有作为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足特色化、面向同城化、建设先行区为契机,以建成主城都市区特色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区、渝南黔北教育高地为目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题,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引领,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协调发展,持续推动教育强区建设,为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为推进南川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持续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就学问题,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学习者现代化发展,为创造高品质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全区各项事业的重要先手棋,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促进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促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加快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不同学段有机衔接,推进“一区两群”教育协调发展、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统筹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立足当前,着眼2035,确定“十四五”期间主要目标:各类教育协同发展、办学条件充分保障、治校治教科学有序、教育教学质量上乘,基本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全面建成学习型社会,基本构建智慧化新生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建成主城都市区特色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区、渝南黔北教育高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培养一批新时代工匠和尖端人才,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新期待得到进一步满足。

2.具体目标

——实现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坚持基础优先、质量优先、改革优先,不断优化各级各类学校规划布局,深入推进集团办学改革,有效激活和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7%以上,普惠率9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建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巩固率9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5%,全面消除“大班额”、基本消除“大校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实现职业教育贡献提升。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引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产教融合程度显著提升,教育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贡献显著增强。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发展,高等教育突破发展,培养一批高水平技术技能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1个高等教育集群园区,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达90%。

——实现特色教育品质提升。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做实做亮美育改革,建设体教融合示范区,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形成“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特色发展格局,构筑全面培养和全面评价的教育体系。以终身教育为导向,稳步推进社区教育建设,开发地方特色课程,做亮“1+1+N”的社区教育模式。到2025年,国家级特色学校达到50所、市级特色学校达到60所,建设市级社区教育示范学校5所和社区教育服务中心5个。

——实现教师队伍水平提升。以持续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为导向,切实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执教水平,优化全区教师队伍结构、规模,打造一流的教育师资力量;持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干部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校、名校长、名教师。到2025年,建成教师发展中心和干部培养中心,实现全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中小学评选重庆市名师、特级教师5名。

——实现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加快完善学校软硬件设施,抓好学校装备的建、配、管、用、研、训,显著提升教育装备建设和配备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力争智慧校园建设和大数据应用走在区域领先地位。强化学校领导先进的校园管理理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组建专业团队负责数字化校园的工作推进,不断深化应用创新步伐。

——实现教育治理能力提升。以“章程”管理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基本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健全,政府依法行政、统筹管理、科学决策引领教育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广泛参与治理教育的渠道更加通畅,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共建共享新型关系基本形成。现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支撑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3.发展指标

南川区教育事业“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

分类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1.75

1.6

预期性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5

≥97

预期性

学前教育普惠率(%)

89

90

预期性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53.5

55

预期性

义务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6.37

5.9

预期性

其中:普通小学

3.81

3.6

预期性

普通初中

2.56

2.3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5

≥99.5

约束性

高中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1.58

1.95

预期性

其中:普通高中

1.12

1.27

预期性

中等职业教育

0.46

0.68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8.5

≥98.5

预期性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53.3

62

预期性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10.15

10.7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

12

约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五育”并举,构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体系,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强化教材育人功能,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强化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教育,推进红岩精神传承,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利用红色资源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学思践悟,笃行报国之志,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

2.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领导。以立德为根本、树人为核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推进“五育并举”工作体系建设,立足南川教育发展基础和特色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与德智体美劳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聚力区域德育品牌培育,全面实施“四有八为”德育课程,继续做好市级德育品牌申报工作,开展第三届区级“四有八为”树英才德育品牌评选、巡展工作,力争将其打造为有较大影响力的市级德育品牌。增强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强化中小学生基本礼仪、基本规则、基本要求等教育,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智慧教育背景下德育工作。

3.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推动课程思政各学段各学科全覆盖,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环节。各级校长要“领好路”,切实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坚持把思政课建设当成办学的首要任务。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坚持以研促教,探索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提升教师能力素养。开发南川独特的茶文化、竹文化等地方特色课程,建设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感、体验感、亲和力,帮助学生在思政课“学、思、悟、行”上见成效,实现“家国情怀”的通识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日常思政融会贯通。

4.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加强艺体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国防教育。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制订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综合素质评价等手段,形成倒逼机制,扭转重智育、轻体育美育的局面。利用好区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抓好校内外劳动等关键环节,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探索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创造能力。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的法治教育宣传工作。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丰富学生的国防教育内容,切实提升学生的国防素质。

5.全面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

推动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总体部署,完善互动、互惠的家校共育机制。积极引导家长发挥家庭第一课堂重要作用,畅通家校沟通桥梁,完善各类学校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建设,健全家长开放日制度、重大活动参与制度、家长委员会活动制度等,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学校评等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家校合作。充分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作用,全面推进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公共场馆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加强正面宣传与舆论导向,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教育观,着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专栏1

1. 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计划。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一批“名师示范课堂”“特色示范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开展“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学悟行”等系列活动。

2. 实施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分别以生活、体验和认知为基础,在学生的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重点培养道德情感、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打造南川区中小学生精品思政课100例、特色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5个。

3. 实施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计划。建立南川德育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开展立德树人“示范区”“示范学校”“品牌项目”十百创建活动,打造一批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品牌建设等重大项目改革成果。

4. 实施学校美育工作计划。学校坚持每年举办艺术节,区级坚持每年5月为学生艺术活动月、每三年举办一届学生艺术节。打造20个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打造“垃圾分类”“绿色生活”“无废校园”等示范学校10所,创建市级文明校园5所。

5. 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100%,优良率逐年上升,创建体教融合示范学校或体育传统特色学校5所,开发体教融合精品课程100个,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100名以上。

6. 实施学生特色发展计划。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课堂器乐、校园集体舞、书法、绘画、手工、戏曲、戏剧等艺术特色项目。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田径作为各中小学必选项目,摔跤、游泳、体操、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气排球、武术、拳击、跆拳道、攀岩、棋类、毽球、舞龙舞狮、体育舞蹈等作为自选项目逐步普及。

(二)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立足当前、着眼2035,按照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战略安排,结合我区“十四五”时期人口集聚分布、地理位置特征、交通资源、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全面优化学校布局,积极谋划一批优质教育资源重大项目,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全覆盖,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1.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开启城镇学校建设加速度,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打造一批高品质新学校。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按照规划逐步新建城区公办幼儿园,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办成普惠性幼儿园,有序推进南川区桐栖学府等小区配套园的回收、回购工作,完善建设管理制度,确保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园与住房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投用,提升教育承载能力。在新城区LH-A-16-2地块(凤江晓月斜对面)、LH-E-12-1地块(老武装部旁)、LH-B-28-1地块(原重医精神卫生学院拟选址地块)、LH-E-1-2地块(玻璃厂地块)、LH-C-3-1地块(高架桥旁)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完善城市新区教育功能。有序推进道南小学、隆化四小、隆化八小等部分城区学校改扩建工程,在教育资源紧缺的镇街新建、扩建一批学校,扩大学位供给,2025年标准班额达到80%。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升学校硬件条件,加快推进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的标准化建设,按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要求,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2.加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办幼儿园,持续推进乡镇公办园建设力度,确保农村地区每个乡镇至少开办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常住人口在3万以上的集镇开办2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改建、扩建部分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切实保障乡村学校信息化条件和设备、教学仪器和图书配置,推动乡村教育走向标准化、现代化,办“净化、绿化、美化”的精致乡村学校,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完善配套附属设施,持续改善影响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积极转化闲置校舍用于发展乡村学前教育、中小学校校外实践基地及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基地等。对区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进行提档升级,建好重庆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基地,力争建成国家级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完善基地文化建设及场馆建设,形成完整的特色课程体系,打造强有力的师资团队,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落实相关后勤保障,彰显南川特色,真正建成“辐射重庆、西部样板、全国知名”的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为渝南黔北地区提供优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供给

专栏2

1. 实施幼儿园新改建工程。有序实施桐栖学府幼儿园、恒大滨河左岸幼儿园、碧桂园幼儿园、东方鹂景幼儿园、九鼎峯境幼儿园、兰亭书香幼儿园、晓月湾幼儿园、东街花园小区配套幼儿园、南樾府幼儿园等11个小区配套园的回收、回购计划,预计新增学位2005个;新建7所幼儿园,新增3480个学位。共新增5485个学位,全面解决城区幼儿园学位不足或标准不达标问题。

2.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南川区凤江晓月斜对面LH-A-16-2地块新建小学、原重医地块小学新建工程、玻璃厂地块小学、老武装部地块小学、南川区高架桥地块初中、道南中学高中部等新建工程。有序推进南川区道南小学、隆化四小、隆化八小等扩建工程。

3. 实施中小学设施设备改善计划。建立中小学仪器设备长效补充机制,提升教学仪器标准化水平,构建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现代中小学功能室、仪器设备应用服务体系。完善中小学基本实验室配置,建设一批创新实验室。100%的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实现区域化图书管理,建设20所学校最美校园书屋。

(三)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着力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高教育特色多元发展,特殊教育延伸发展,强化综合育人作用,培养新时代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打造南川教育品牌。

1.公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

优化布局规范管理。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完善学前教育评价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统筹公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加强办园行为督导,实行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积极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健全幼儿园年检制度,强化幼儿园等级认定、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及管理工作,切实规范幼儿园管理。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监管机制;完善过程监管,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向社会及时公布并更新幼儿园基本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幼儿园家长委员会作用,推动家长有效参与幼儿园重大事项决策和日常管理。建设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改善办园条件,督促幼儿园园舍条件、玩教具和幼儿图书配备应达到规定要求。树立科学保教理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保教结合,建立良好师幼关系。落实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全面推进幼儿园与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分层级打造不同的课程体系,构建以游戏、运动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保障学前教育公平优质,通过集团化办园、合作办园、学区制管理、示范带教等途径,充分发挥优质园的示范辐射作用;落实幼儿资助政策,确保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得到资助。大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教师队伍管理,健全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切实提高保教人员专业能力和科学保教水平。

2.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统筹推进区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多元共治新格局。重点推进南川中学教育集团、道南教育集团的集团化办学优势发挥及模范引领,助推“新质量工程”。以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城乡对口帮扶,全面实施新一轮教育集团化改革,优化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促进薄弱小新特等学校抱团发展,进一步组建融合型、引领型、联盟型教育集团,强化“1+1>N”的雁群效应,着力推动基础教育质量整体快速提升,2025年参与集团化办学学校达到70%以上。优化集团内部治理,共同推进在课堂教学效益、教育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效能、师资队伍建设、特色课程开发、教学质量评价、家校社联动等方面的内涵发展。加强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提升硬件、搭建平台、教育扶贫为着力点,将“互联网+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全领域,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

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强化教师技能培训,推进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鼓励教师通过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优化教学方式。全面落实《南川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课堂核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实施方案》,深化与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合作,着力开发个性化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创造性思考、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以课程、课堂的贯通衔接为主要构架的小初高贯通衔接教育体系,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教学品质。

全面推进减负与提质。优化“五项管理”,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覆盖推进课后服务,提高水平,增强校内服务吸引力。扎实开展“四步十问”问课行动,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质量监督、过程监管。坚持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办学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专项治理机制,加大无证机构查处力度。着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3.特色多元发展普高教育

优化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围绕新时代育人目标,明确各高中发展定位,推动普通高中实现可持续新发展。合理调整高中学校布局,优化整合高中教育资源,推进高中向城区集中,加快推进剥离南川中学和道南中学初中部,调整南川一中、南川三中、水江中学初高中办学比例。实施第二期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强化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校本教研基地、精品选修课程、优秀学生社团建设,形成良性竞争、齐头并进的高中发展新格局,推动南川中学创建市级特色示范高中。深入推进高中教育联盟发展,鼓励和支持南川中学、道南中学积极对接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文化场馆、企业、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等各类社会资源,开展丰富的学习实践。

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改革创新高中育人模式,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落实高考综合改革。大力推行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持续优化选科组合,落实好普通高校招生“3+1+2”模式,加强指导学生发展,各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资源通过开设指导课程、开展职业体验等对学生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科学选择学科。深化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完善“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机制,重视实验课教学,加强演示、实验与指导,增强实验性课堂教学实效性。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实施监管,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好实践基地,持续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4.公平高质发展特殊教育

全面延伸特殊教育覆盖面。采用“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方式,大力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能力。与残联等部门建立推进特殊教育部门联动长效工作机制,联合开展走访与入学动员工作;对无法到校就读的重度残障少儿以部门协同、普特协同、家校协同方式,持续开展“送教”“送康复”工作。完善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构建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残疾人康复训练为一体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办学体系。

提高特殊教育服务能力。以促进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为宗旨,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立足南川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统筹指导全区特殊教育发展,探索特殊幼儿学前教育新模式;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专用教室、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特殊教育中心无障碍设施建设;推进特殊职业教育“医、教、技”相融合,保障每一名残障少儿至少掌握一项生存技能,打通特殊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渠道。定期邀请特殊教育专家、医院康复专家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康复急救知识培训,提升全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

5.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

加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教育保障。完善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工作。优先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寄宿需求。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优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程序要求,健全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完善专门教育保障机制,落实推进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预防矫治体系,推动专门教育与治安管理处理、收容教养、刑事处罚等配套衔接。

专栏3

1.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计划。实施普及普惠学前教育优质扩容项目,建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新增幼儿园在园幼儿学位数5000余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7%以上,普惠率9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持续完善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实现一级园占比高于20%,二级园占比达60%,三级园低于20%。

2.实施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拓展计划。进一步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内涵、均衡、优质发展,集团化办学率全区达到70%以上,学区制管理全覆盖。

3.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实施普通高中优质办学条件改善项目,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75%。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新建8间创新实验室(含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历史等数字化实验室)。

(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结合南川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健全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突破发展高等教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适应性、支撑力和贡献度,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服务南川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1.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

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围绕旅游、大健康等优势产业,积极引进1-2所高水平职业学校落户南川。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逐步形成与同城化先行区建设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教育资源体系。提升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水平,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围绕旅游、大健康、建筑等产业发展,主动适应南川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特点。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互利共赢,构建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加快“双基地”建设,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

2.提高人才供给质量

扩大“3+2”联合办学规模,深入实施“五年制”高职人才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加大升学班办学规模,提高升学比例,切实做好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建设智慧校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持续深化“三全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促进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3.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依托金佛山职教集团,在资源共建共享、师生交流、学生就业等方面密切合作,推动成渝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增强职业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鼓励中职学校师生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深入企业开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学习实践活动,培养适应绿色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

专栏4

1. 实施专业集群发展计划。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专业,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为支撑专业,打造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专业,以数字媒体专业、养老护理专业、学前教育(保育员)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支撑专业,打造现代商业服务专业群。

2. 实施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重点专业建设计划。对接智能制造、机械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等产业,重点建设数控技术专业;对接康养旅游产业,重点建设旅游与服务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对接南川中医药产业,重点建设养老与护理专业。

3. 建好一批实习实训基地。与博西华集团和西门子集团建设智能家电调试、维修基地,与华中数控现代商业服务公司携手打造现代制造、装备制造基地,与浩元软件公司共建3D打印先进技能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升级机械加工实训中心,建设渝南区域现代制造类公共实训基地。

4.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

积极落实国家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大力发展涉农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为产业旺、农村美提供本地人才支撑。实施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急需紧缺人才。鼓励职业院校与乡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乡村提供专家咨询、项目策划、产业论证等支持。建立农业产业技术资源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和支持乡村学校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办好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传承学校,支持乡村学校建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进学校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五)推进高等教育创新突破发展

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构建更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南川高等教育突破发展,积极吸引高校资源到南川办学,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南川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和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做出更大贡献。

1.加快引入高校资源

立足南川作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的定位,抢抓国家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着力破解地方高校发展困局两个重大机遇,着力实现南川高等教育“零”突破。通过引进高校分校区、升格高职院校或新建高职院校等多途径,力争1-2所高校分校区或学院落地,鼓励民营院校艺术类、特色类与南川合作办学。主动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引进并推动落地高等院校,引进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南川联合办学,设立教学基地、教学站、培训基地或研究中心,力争1-2所公办本科高校分校区或学院落地南川,或1-2所契合南川产业发展的高职院校落地南川。

2.深入加强校地合作

加快规划建设高等教育集群园区,与高新区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培育、科研机构平台互动,加强与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区合作。加大与重庆开放大学合作,推动南川电大转型发展,力争建成重庆开放大学乡村建设特色学院,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推动高等院校落地,促进周边区域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人文环境不断提升,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和优质技能技术人才,吸引大批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行业领军企业入驻,推动科技创新孵化园建设,推进创新成果就地研发、就地转化、就地孵化,促进全区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带动商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南川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和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做出更大贡献。

(六)完善终身教育学习体系

围绕建成学习型城市目标,搭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多种学习成果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深入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

1.全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完善三级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落实广场、公园、气象站、体育场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资源向社区免费开放,建设南川区终身学习网、微信公众号,加强阵地建设,丰富居民学习内容和形式,拓展社区教育资源覆盖面。引导社会教育机构、企业、学校等参与社区教育工作,支持教师到社区教育机构提供志愿服务,建设一支热心参与终身学习服务的志愿者队伍,组建一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咨询指导专家队伍,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的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与社区教育学院签署合作发展协议、建立成渝地区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推进终身教育“互联网+”创新建设,实行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结果互通互认等举措,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

2.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深入推进具有南川特色的“1+1+N”的课程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开创健康养生、就业创业、留守儿童管理等多元化全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学养结合”新模式,为社区居民和老年人学习活动提供新支持。利用城乡公共资源、图书馆、老年大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向企业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培训,建设一批继续教育基地。营造全民学习氛围,开展文明社区、安全社区、健康社区、生态社区、数字社区等特色社区创建活动,开展学习之星、学习型团队等评选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规、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城市新文明,全面建设学习型城市。

专栏5

实施社区教育创新示范工程。开展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及村(居)创建活动,评选表彰学习型团队和学习之星,建立乡村振兴游学基地,培养社区教育特色乡镇。。

(七)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为核心,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结构,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支撑服务能力。

1.打造智慧教育新场景

结合智慧城市建设,集约化搭建南川区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推动全区教育信息系统数据、用户、应用、业务和服务集成,实现国家、市、区、学校四级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汇聚融通。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进南川中学等学校开展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建成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7所。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运用5G+智慧教育、物联网、人脸识别等技术,建设智慧课堂等智能教学应用场景,为智能化条件下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教育宽带网、物联网、智慧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构建智能灵活、开放共享的校园环境,建设功能室、中小学创新实验室班班通等智能教学应用场景,为智能化条件下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汇聚智慧教育新资源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优化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推动中小学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着力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三课堂”,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行动,聚合一批优质中小学数字课程资源。补齐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在“三个课堂”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等方面的短板,缩小校际教学水平差距,助力“教育扶贫”。加强“三个课堂”与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融合,依托网络学习空间拓展资源共享、教学支持、学习交互、学情分析和决策评估等服务。综合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增强“三个课堂”的智能化、共享性、互动性。

3.创建智慧教育新模式

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创新,实现教学模式转变。丰富智慧课程内容,探索开设中小学编程教育、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广应用“智慧课堂”“未来课堂”“翻转课堂”等,推动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形成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新评价指导方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监测课程教学实施情况,有效诊测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质量,为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供科学参考。

4.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实施全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开展教师大数据应用能力培训,推动教师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教育技术专业能力培训,提升教育管理人员信息素养。引导职业学校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技能培训,发展订单式、现代学徒式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思维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信息伦理和文明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信息素养。

5.提升智慧教育治理水平

推进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建设南川区云教育管理指挥中心,建成数字教育大资源中心与大数据决策指挥中心,以大数据带动教育治理科学化,形成运作科学、协同精细、响应及时、流程优化的智能教育管理服务体系。运用智能感知等技术,完善区级通用系统和校级特色系统建设,实现教育管理数据多元化、伴随式收集,促进教育管理流程、结构、职能等重构再造。加强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南川区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建立融通教育管理数据和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教育大数据管理系统。开展教育态势感知、校园环境监控、教学质量监测、学校创新能力评测、教师教学特征分析、学生学情诊断等数据分析,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供决策支撑。

专栏6

1. 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推动南川教育宽带网建设并向IPv6升级,加快推进南川区教育城域网标准化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建成率达到100%,互动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占比达到100%。建设教育专网,统一学校宽带出口,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建成智慧校园示范校7所、云课堂50间、远程互动课堂50套、名校网络课堂示范校10所,争取更多学校、课程入选国家“百区千校万课引领工程”,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

2. 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提升计划。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编程教育累计不少于36课时。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到90%,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全覆盖。

3. 实施智慧教育治理水平提升工程。建设南川区云教育管理指挥中心,建设南川教育云平台。充分应用重庆市教育大数据决策服务系统,优化南川智慧教育管理体系。建设智能化学习空间,推进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实现全市适龄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支持各级各类学校运用智能助教等,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间进行全过程分析评价。

4. 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工程。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科学开展智慧教育素养培训。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者智慧教育领导力提升培训实现全覆盖,教师智慧教育素养“线上+线下”培训实现全覆盖。教育管理者智慧教育领导力大幅提高,广大师生智慧教育应用水平与素养普遍提升。

(八)建设高质专业教师干部队伍

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加大对教师干部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具有高尚师德、先进教育思想、科学教学方法和鲜明办学风格的教学名师和教育名家,建设一支现代教育意识强、理念先进、精于管理的干部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突出课堂德育、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广大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严格招聘引进,考核评价、师德督导和违规惩处。构建师德师风多元监督体系,落实师德师风负面清单、通报警示、师德失范惩戒等相关制度。严格落实学校主体责任,建立师德建设责任追究机制。挖掘优秀教师典型,加大模范人物宣传表扬力度。

2.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选人用人质量。严格按照核定职数配备干部,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积极探索“一校长多校区”等机制,健全干部的培养选拔长效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开展精准化的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等培训,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教育行业的信心和能力。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以及党外干部的培养力度,统筹培养使用好各年龄段干部。

3.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质

构建专业化、信息化、多元化教师培训平台与体系,创新教师培养课程、模式。完善“国培作示范、市培抓重点、区内保全员、校本重教研”的四级互补培训体系,教师参训率100%。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开放竞争、参训教师自主选择”的教师培训机制,充分落实教师的自主培训选择权。完善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支持中职学校专设流动岗位。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发展、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指导的能力。健全研修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以学校为主体、教学实践变化为条件、满足教师个性发展为导向的教师培训机制。依托集团化办学平台,实现区域性跨学科、跨校团队建设。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培训,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一体化发展。

4.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与供给机制

适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新形势,完善城乡教师配置,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聘”改革,优化全区教师资源配置,动态统筹核定教师编制,完善编制周转池制度,优化交流轮岗导向和方式。通过考调招聘、转岗等方式,配齐配足国家课程学科教师。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联盟内教师走教、中心校教师到村校走教、艺体类教师支教和名师、骨干教师送教工作。实施乡村教师振兴行动,打造卓越乡村教师队伍。加强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督促提高素质能力,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

5.提升教师地位待遇

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教育财政投入优先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推动民办园参照当地公办园同类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薪酬标准。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同步调整的联动机制。完善中小学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艰苦边远地区学校适当倾斜。完善中小学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办法,优化工资结构,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保障。依法保障教职工工会福利,持续推进教职工互助保障计划。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切实维护和保障教职员工合法权益。落实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健全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加大教书育人先进典型选树力度,弘扬新时代教师奉献精神。

专栏7

1. 实施校(园)长队伍培养计划。完善校(园)长选任机制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校级、副校级中青年人才库。推行校(园)长目标责任制考核,签订目标责任书,实现动态管理。建立“成长型、专家型、领航型”校(园)长梯队,培养市骨干校长2名,选派50名校(园)长赴国内知名学校跟岗学习。建成区级名校长工作室5个,增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校长人才储备。

2. 实施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工程。加大教师招聘力度,扩大研究生招聘比例,力争每年接收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2名以上。实施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培训教师3万人次,培养区学科带头人50名、区教师教育培训专家200名、区骨干教师300名、区金山英才3名、市特级教师2名、市名师(学科名师)3人、市骨干教师50名,力争培养1名市学科带头人或未来教育家。

3. 实施乡村建设和社区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新增培养区社区教育名师20名、区社区教育培训专家80名。

4. 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按照“教学型”“科研型”“服务型”等教师培养方向,鼓励教师参与培训、进修、教学学术会议。联合高校、聘请职教专家,加强对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申请研究课题、申报各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的指导。

5. 配齐配足专任教师。按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新高考综合改革等标准要求,配备学前教育专任教师150名,艺体学科专任教师200名,初高中教师750名。

(九)深化教育重点领域改革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市关于教育改革的政策举措,并根据南川教育发展的自身基础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加强依法治教力度,规范办学行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1.推进多元主题教育共治

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加强全区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政府管政策、管引导、管保障、管评价,统筹推动重点难点问题解决。镇街、部门协同推进教育改革措施落实落细。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学校、社会分别承担管、办、评的角色,既要权责边界清晰,又要相互制约、相互支持。落实中小学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向社会组织和市场“转移”权力,发挥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的教育咨询机构在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投入、课程改革、招生考试等决策方面的咨询作用,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制度化。建立健全教育重大事项公示与听证制度,完善群众建言献策平台,扩大老百姓对教育决策的参与权。

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之间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强化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开设教育督导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平台,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加强对政府和学校办学情况的督导检查,系统开展专项督导、质量监测。全面开展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教育质量监测,加强评估监测结果的科学分析和深度运用。深化督导结果运用,完善教育督导问责、结果公示公告、限期整改和督导结果奖惩的制度体系。

提升教育工会工作能力和水平。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维护职工队伍团结统一、和谐稳定。代表和组织教职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实施民主监督,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学校治理。积极开展工会活动,不断提升教职员工生活品质,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构建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提高新时代工会工作能力和水平。

2.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教育“律师团”作用,大力推动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建立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完善多元参与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会等机构常态化运行的体制机制。完善集体决策制度和学校管理权限清单制度,健全教育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机制。探索建立以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学校评价机制。推进中小学“依法治校示范校”覆盖率达50%以上,培养一批区级法治骨干教师,建成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发挥党组织“全面负责学校党的工作,把握学校发展方向”政治功能,强化党组织在依法治校、按章程自主办学中的决策、保障和监督作用,建立学校党组织决策、校长具体组织实施的制度。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和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提高校长队伍专业化水平,推动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推进教育家办学治校。

3.完善办学治理体制机制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公平公正为改革基本价值取向,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推进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建立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衔接的录取机制,探索实施部分学科多次考试、考试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等制度,增加体育在考试科目中的分值权重,加强艺术学科评价结果在中考中的运用,坚持全面考核。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建立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严格规范中小学考试招生秩序。持续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免试、测评等名义选拔学生,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进一步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统一标准的招生计划、范围和方式同步招生。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深化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健全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民办学校的分类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型民办学校土地、税收、收费和经费扶持政策,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依法办学。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依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落实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园收费办法,加强幼儿园经费使用和收费行为监管,严格监管民办学校财务和资产行为。健全民办学校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规范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名称管理。健全民办学校举办者变更规程、民办学校年度检查制度。强化民办教育督导,探索建立第三方质量认证和评估制度。推进民办学校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推动民办学校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完善民办学校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建立健全教育、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和区、街镇乡联动的综合治理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科研改革。建立目标清晰、多元开放、体制健全、机制完备的教研工作体系。加强教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分学段逐步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建立教研员考核机制,提升教研员队伍的工作责任感和专业化水平。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加强课程、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研究,开展以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的全覆盖教学视导,开展教学比武和各类教学研究活动。突出全面育人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探索新型教研模式。建立跨区域、跨学段的教科研机制,深入推进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应对策略研究和课程改革,探索中小学质量监测试题库建设。创建市级教科研基地,建设一批区级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深化学校卫生工作改革。唱响“师生健康、中国健康”的响亮口号,优化政策制度体系,用活部门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师生健康生活方式,开展校园食品卫生安全治理,提高师生健康素养。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建立学生健康体检和常见病筛查机制,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减少“小眼镜”。完善学校传染病防控体系,落实传染病防控制度。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吸纳优秀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中小学校医,弥补学校校医不足的短板,建好校医骨干队伍。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健全学生心理普测预警及危机干预机制。

专栏8

实施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各级各类学校医务室(保健室)、心理辅导室建设达标率为100%,建立心理健康管理云平台,实现学生个体心理特性和行为监测智能化、全覆盖。实现学生健康体检完成率达100%,健康档案建档率100%,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60%以上。

4.构建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完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系统整体设计评价改革举措。落实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落实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改革学校评价,坚持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分类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评价,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加强教育评价结果运用,以评促教;改革学生评价,完善中小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全面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改革用人评价,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助推全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建立教育评价改革任务清单,出台教育评价实施指南,科学设计评价流程,建立教育评价报告单制度,向社会公开发布。逐步建立评价标准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教育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新时代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严明党的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领导改革发展的能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青年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党员发展工作。深化廉政风险教育、权力配置制约、风险预警处置、风险防控检查评价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全面实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分析会制度。

(二)加强组织统筹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区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规划组织实施,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把教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研究部署、一体落实推进、一体督促检查。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未来的理念,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政府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严格教育发展问责制,健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政绩考核范围。

(三)加大投入保障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巩固增加教育财政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坚持财政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重点突出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的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投入,增强教育投入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投入、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并支持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区教委、区财政局要加大区级层面资金统筹,确定投入基数,保证增幅,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完善教育经费绩效考评机制,强化教育经费审计监督,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保障学校安全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下,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完善安全管理网络、健全安全工作规范、建立专职校园安保队伍、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风险化解分担机制。全面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工作,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反恐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排查整改。强化考核奖惩体系等机制,杜绝校园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及时排查并妥善处置校园及周边安全情况和突发事件,为全区各校师生创造安全有序平稳的校园环境。

(五)营造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与机关服务意识,把行政管理转到主要为学校服务、为学校创造良好发展条件上来,充分调动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教育政策解读和舆情分析,注重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引导,大力宣传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新成就与先进典型,着力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落实教育优惠政策,为教育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形成共促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南川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川慢直播

微信

智能机器人

无障碍

适老版

我要留言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重庆市南川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科学技术局 重庆市南川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公安局 重庆市南川区民政局 重庆市南川区城市管理局 重庆市南川区司法局 重庆市南川区财政局 重庆市南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重庆市南川区生态环境局 重庆市南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交通局 重庆市南川区水利局 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商务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重庆市南川区应急管理局 重庆市南川区审计局 重庆市南川区统计局 重庆市南川区医疗保障局 重庆市南川区林业局 重庆市南川区乡村振兴局 重庆市南川区信访办公室 重庆市南川区招商投资促进局 重庆市南川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重庆市南川区东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南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西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太平场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白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黎香湖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乾丰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河图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木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神童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莲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福寿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冷水关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民主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峰岩乡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骑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中桥乡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楠竹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金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头渡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德隆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合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古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庆元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大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重庆市南川区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