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索引号 ]11500000MB1917021F/2022-00899 [ 发文字号 ]南川府办发〔2022〕24号 [ 发布机构 ]南川区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 [ 成文日期 ]2022-09-16 [ 发布日期 ]2022-09-26 [ 体裁分类 ]公文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川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南川府办发〔2022〕24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南川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916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南川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目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三节 指导思想  

第四节 基本原则 

第五节 主要目标

第二章 突出规划引领,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第一节 塑造山清水秀生态空间  

第二节 构建优质高效农业空间  

第三节 刻画人文魅力城镇空间  

第三章 健全自然资产管理,显化自然资源价值

第一节 推进全区自然资源调查,摸清自然资源家底  

第二节 统筹全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  

第三节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推动自然资源资产市场化交易  

第四节 突出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优质生态产品

第四章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第一节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行动

第二节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

第三节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与进出平衡制度

第五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节识别重点生态问题,确定重点修复区域

第二节大力开展国土综合整治

第六章 深化矿产资源改革,推进矿山绿色开发

第一节明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调控方向

第二节统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严格规划准入管理

第七章 推进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第一节强化建设用地管理

第二节增强集约节约用地水平

第三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第八章 统筹城市提升与乡村振兴,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第二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九章 加强地灾防治,筑牢安全底线  

第一节加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第二节完善地灾监测预警体系

第三节强化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第十章 增强科技创新,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第一节增强测绘科技服务能力

第二节增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

第三节强化规划自然资源数据能力建设

第十一章 统筹改革和法制建设,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深化规划自然资源领域改革

第二节强化规划自然资源法治建设

第三节建立健全规划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组织体系建设

第二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建设

第三节落实自然资源法规政策和完善技术保障体系

第四节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建设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南川区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的东南,是“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之一,地跨北纬28°46′-29°30′,东经106°54′-107°27′,区境南北长约80.25公里,东西宽约52.5公里,总面积2590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31个镇(乡)、60个居委会、184个村委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区常住人口57.24万人。

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8.51亿元,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2.9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8.46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7.09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为15.4∶38.8∶45.8。

南川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境内整体南高北低,最高点金佛山风吹岭海拔2238m,最低点骑龙乡鱼跳岩海拔340m,相对高差1898m。东南与贵州接壤,东北与武隆为邦,北接涪陵,西连巴南、綦江,是重庆南向实现对外开放、中心城区连接渝东南、黔北区域的重要转换枢纽。

图1-1 南川区区位分析图

    一、资源本底

(一)自然地理格局

南川呈现盆地高原交汇、六分林三分田的总体特征。南川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与大娄山脉的西北侧地区。具有西北部(盆地内)表现为强烈沉降,东南部隆起之特征,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大体构成中山、低山两大地貌。南川属河流发源地区,无过境河流。境内河流众多,有中小河流122条,均属长江流域。全域林地茂密,面积占比65%。其中森林约占56%,主要分布于金佛山景区。现状耕地分布于南北两侧山地区域,面积占比26.5%,其中99%的耕地硒元素丰富。

图1-2 南川区山体特征分析图

(二)自然资源

1)水资源及湿地资源

南川境内河流众多,均属长江流域,可细分为大溪河、芙蓉江、黎香溪、綦江河等水系。全区有中小河流122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27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95条。27条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境内干流河道总长565公里。南川境内最大河流是乌江支流大溪河,该河发源于南平镇永安村金佛山北麓斗笠山,流域面积1794平方公里,其中境内流域面积1425平方公里,境内干流长度约90公里,主要支流有石钟溪、半溪河、龙岩江、龙川江、鱼泉河、黑溪河等。其次,在东南部有芙蓉江支流梅江、三江;在东北部有乌江支流石梁河;流入綦江河的有藻渡河(柏枝溪)、蒲河(孝子河);北部直接汇入长江的有黎香溪。南川属河流发源地,无过境河流。

南川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14.9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4.9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3亿立方米(河川基流量与地下水排泄量相等,故扣除),人均当地水资源量2180立方米,是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的1.3倍。南川属河流发源地,无过境河流,无过境水资源。区内水资源质量总体较好,全区监测断面Ⅲ类以上水质约占90%。

南川区已建成中小型水库85座,总库容为1.98亿m³。其中,中型水库3座(土溪水库、鱼跳水库、肖家沟水库),总库容为13700万m³;小(一)型水库13座,总库容为4345万m³;小(二)型水库69座,总库容为1746万m³。在建水库6座(金佛山、鱼枧、洪塘、沿塘、楠竹山、盖石沟),总库容13109.98万m³。全区湿地面积1.23km2,主要类型为内陆滩涂,分布于大溪河、龙岩江、三岔口、柏枝溪、桐槽溪、合九溪沿岸,位于民主镇、鸣玉镇、西城街道、东城街道、三泉镇、峰岩乡等地,已建成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黎香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和1个市级湿地公园(泓湖市级湿地自然公园)。

图1-3 南川区水系特征分析图

   2)林草资源

南川高山密林、林产繁多,林地面积1690.24km2占全域面积的65.27%,2021年森林覆盖率高达56%,主要分布于金佛山景区。境内植被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调查有植物306科1644属5907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16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276种,是全国罕有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已经申请三种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即金佛山方竹笋、南川大树茶、金佛玉翠茶;而南川方竹笋以其独特的鲜、香、嫩、脆享誉全球,素有“竹笋之冠”美誉,年产1.5万吨以上,占全国方竹笋总产量的42.8%。全区草地面积2.88km2占全域面积的0.11%,其中,其他草地2.84km2,人工牧草地0.04km2,主要分布于南城街道、东城街道、头渡镇等,多分布在中部山脉上,与耕地和林地呈现交错分布的形态。

图1-4 南川区林地特征分析图

    3)耕地资源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南川区耕地面积546.46km2,其中稳定耕地461.61km2。国家下发2020年耕地保有量519.40km2,永久基本农田494.67km2,耕地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水热条件好。按照土壤硒含量0.4毫克/千克以上为富硒土壤,0.2毫克/千克以上为足硒土壤标准,南川区全域近99%土壤为足硒土壤,其中富硒土壤1353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2%;足硒土壤1219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47.07%。旱地222.93km2,水田323.53km2,主要分布在大娄山山脉北侧和南侧低山丘陵区域。

图1-5南川区耕地特征分析图

    4)矿产资源

全区已发现矿产23种(含亚矿种),其中已累计利用矿产14种(含亚矿种),即:页岩气、煤、煤层气、铝土矿、石灰岩(水泥用、建筑石料用、制灰用、熔剂用)、白云岩(冶金用)、砂岩(建筑用、玻璃用)、建筑用砂、页岩(砖瓦用)、地热;未利用矿产9种,即:铁、镓(与铝土矿伴生)、滑石、普通萤石、石灰岩(电石用、饰面用)、耐火粘土、铁矾土、矿泉水。全区矿产资源赋存特点为中小型矿床多,大型矿产少;单一矿床多,共生、伴生矿床少;能源矿产、非金属矿产多,金属矿产少;矿产资源种类较多,资源总量少。分布相对集中,能源矿产煤,金属矿产铝土矿,非金属矿产石灰岩、砂岩等主要分布于南川中部狭长地带。

图1-6 南川区矿产资源特征分析图

    5)野生动物资源

南川气候温和、地貌多样,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全区野生动物有354科1461属2178种,其中哺乳动物25科80种、鸟类42科228种、两栖类8科32种、爬行类10科41种、鱼类15科80种、无脊椎动物254科1712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5种。

(三)人文资源

1)自然景观

南川区境内最低海拔340米,最高海拔2238米,相对高差达1898米,造就了多样的自然景观资源,截至目前,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2个、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1个、市级湿地自然公园1个、市级森林自然公园5个。

表1-1 南川区优质森林旅游资源统计表

序号

名称

总面积(平方公里)

保护地类型

级别

1

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83.95

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2

黎香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

3.73

自然公园

国家级

3

泓湖市级湿地自然公园

0.28

自然公园

市级

4

乐村市级森林自然公园

2.93

自然公园

市级

5

木菠萝市级森林自然公

5.26

自然公园

市级

6

楠竹山市级森林自然公园

2.03

自然公园

市级

7

睡佛山市级森林自然公园

3.03

自然公园

市级

8

顺龙山市级森林自然公园

2.42

自然公园

市级

9

重庆市合溪(森林)自然公园

17.16

自然公园

市级

合计

420.79



图1-7 自然景观资源现状分布图

    2)人文景观

南川区历史文脉源远流长,多种文化延续并存。佛禅文化、茶文化、书院文化、古战场文化、革命文化、古驿文化、“三线”文化、民俗文化等相互交融,现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市级历史文化名村、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4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8处市级历史建筑、8个门类60个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社会经济

1)社会经济

南川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加固、进中提质,初步核算,2021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8.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8.7%,增速分列全市和主城都市区第16位和10位,比前三季度均提升3位;两年平均增长6.4%,两年平均增速分列全市和主城都市区第14位和9位,比前三季度分别提升3位和4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2.96亿元,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8.46亿元,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6.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7.09亿元,增长11.2%,两年平均增长6.9%。三次产业占比依次为15.4:38.8:45.8,与上年比,第二、三产业分别提高1.3和0.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

2)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区常住人口57.24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3.43万人相比,增加3.80万人,增长7.12%,年平均增长率为0.69%,人口处于净流入状态。

全区常住人口性别构成情况,男性常住人口为29.05万人,占50.76%;女性常住人口为28.18万人,占49.24%。总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08,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1.75。

全区常住人口年龄结构情况,0-14岁人口为9.38万人,占16.38%,比2010年减少2.33%;15-59岁人口为34.33万人,占59.98%,比2010年减少2.53%;60岁及以上人口为13.53万人,占23.64%,比2010年增加7.01%,少儿抚养比持续下降,老年抚养比逐步上升。

     二、十三五期间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我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规划自然资源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区委、区政府和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的科学指导下,适应改革新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创新,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为新阶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国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区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着力调优空间布局,精心绘制全区国土空间“美好蓝图”。基于全市“三级三类四体系一平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区、镇(乡)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形成全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严格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区建设用地总量23.62万亩,土地开发强度为6.08%。

自然资源资产保护有力。“十三五”期间,全区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通过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大力推进农村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有效解决耕地零散分布、农田基础设施短缺、质量较低等问题,建成高标准农田197.52km2。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南川区耕地面积546.46km2,其中稳定耕地461.61km2。截至2020年,国家下发耕地保有量519.40km2,永久基本农田494.67km2,全区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总面积达36.28km2。

重点项目保障有力有效。“十三五”期间,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作进一步升温。公共运输网络逐步完善,三环、渝湘、南道高速已建成,南川-两江新区高速基本完工,高速公路与中心城区客货交通量较大。渝湘高铁、渝湘高速复线、西环高速加快建设,开工建设南川至江津输气管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高。

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增强。“十三五”期间,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明显提高,全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覆盖率已完成100%;电石用灰岩保有资源量新增1401.4万吨、熔剂用灰岩保有资源量新增0.08亿吨,制灰用石灰岩保有资源量新增5314.6万吨。全区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有20个矿种(含亚矿种)。矿业转型升级和绿色矿山建设成效明显,全面限制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污染较为严重的矿业权投放;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编制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方案,5家矿山列入市级绿色矿山名录,其中1家矿山列入了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建成率达16.7%,超出规划目标3.4%,绿色矿山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制定,划定590.68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占幅员总面积的22.81%,详细划分环境管控单元,落实分区差异化环境管控要求。启动全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年)编制,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持续实施“绿盾”行动,加强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调整方案获国务院批复,黎香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获批。完善三大城市公园提质,优化“三江六岸”生态走廊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显著提升。2021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6%,较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升。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一、发展形势

1. 落实国家战略,塑造高品质国土空间

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决策,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央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位及对重庆市发展定位要求,为全市自然资源工作带来了空前机遇。南川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联结点,是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先行区”,有着显著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全区上下实干担当、砥砺前行,区位环境显著改善,营商环境更加卓越,生态环境明显提升,人文环境更加温润,为高质量发展积蓄起强大动能。未来一段时期内,全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特色化、面向同城化,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助力重庆中心城市提升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

2.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切实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陈敏尔书记强调“要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为全市“十四五”自然资源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南川区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面推动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努力将南川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后花园。

3. 南川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需求

南川区委、区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持续减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保持主城都市区首位,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主城都市区生态屏障更加巩固,基本建成山清水秀旅游名城、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城都市区后花园、景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面临的挑战

全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短板,经济和社会新发展理念对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现自然资源合理配置、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力度、协同推进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等仍面临着较大挑战。

(一)生态安全形势严峻

南川区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对全市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域内包括金佛山、花山、九鼎山、黄岩山、永隆山崖线等重要山体资源,其中金佛山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旅游景区、中国最具价值(遗产)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明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多项国家级桂冠,成功申报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屏障保护责任重大。全区拥有大范围自然保护地,但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地质灾害等现象仍然发生,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国土整治任务艰巨,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二)耕地保护与利用矛盾凸显

南川耕地坡度陡峭,15度以上耕地占比近半;耕地质量偏低,质量等别以中等地为主;耕地规模呈现两极分化,规模较大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西北部和东南部耕地较为破碎,整体破碎化程度较高,难以支撑农业规模化发展;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仍需加强,部分耕地存在非粮化、撂荒等现象。

(三)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城市规模能级较低,人均用地指标失衡。城镇建设用地紧张,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和全市平均水平,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高于国家标准和全市平均水平。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全域河湖水面率、湿地面积逐年降低,绿色生产方式尚未形成。万元GDP地耗为39.65平方米、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为12.89亿元/平方千米,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地均产出指标较低,经济发展、制造业生产对土地空间资源依赖程度较高。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用水量等指标均较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历史遗留关闭的废弃矿山数量大,山体裸露、地表塌陷、土地压占等问题仍然存在。

    (

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尚需加强

南川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地貌特征以山地为主,复杂多样,南部、东部地形呈现出山势较高、切割强烈、峡谷偏多的特征,自然灾害种类比较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但防御工程基础薄弱,风险防控难度较大。高山峡谷滑坡、崩塌等地质山地灾害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地质灾害概率高。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有南东侧中山中深切割区(包括的乡镇有金山、头渡、德隆、古花、庆元、大有、三泉)、中部南平—东城—南城—水江一线的采煤区两个区块,南川矿产资源主要集中于中部南平—东城—南城—水江一线,矿产资源的开采对危岩和地陷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区内的地陷灾害点全部位于该段区域。不当的开发建设活动将导致各类新老地质灾害发生,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风险和地质灾害风险的客观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持续压力。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释放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效应,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统筹乡村振兴与城市提升,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规划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南川区塑造山清水秀、田园环绕、湖塘相依的生态空间,塑造集约高效、创新主导、产城景融合的生产空间,塑造宜居适度、人文魅力凸显的生活空间提供有力的规划引领保障和自然资源要素支撑。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坚持底线思维,促进绿色发展。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四条控制线”,牢牢守住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底线,切实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城市可持续发展。

突出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系统推进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布局,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构建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管理新格局。

坚持保护修复并重,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统筹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为原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强政策创新,推进高质量利用。强化国土资源利用计划联动管理,坚持以盘活存量、提升质量为主,加强空间布局引导和用地结构优化,推动国土空间利用模式转型,提高经济密度和土地利用绩效水平。

                       第五节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国土空间布局更加节约集约、合理,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不断集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山清水秀旅游名城、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景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主城都市区后花园。

到2035年,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高能级产业集群汇聚,公共服务体系均衡优质,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完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带动力明显提升,城市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全域景城乡融合发展,完成山清水秀旅游名城建设目标,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全面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高品质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基本形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空间和战略发展布局基本形成。落实南川区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格局中承担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助力重庆中心城市提升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至“十四五”规划期末,国土开发强度不超过7.6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4.18平方公里。

——高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加快形成。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设用地保障有力,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高,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至规划期末,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97.25平方公里,单位GDP地耗下降率20%。

——高品质的生态安全底线更加牢固。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健全,以金佛山为核心,构建“一核多点多廊”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推进林长制,持续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8%。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动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不少于451.74平方公里。

——最严格的粮食安全底线不断夯实。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粮食安全底线进一步筑牢,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19.40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494.67平方公里。

——高效能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更加健全。规划自然资源管制制度更加健全,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基础测绘地理信息和科技服务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秩序持续改善。

表2-1 “十四五”时期规划自然资源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1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1

国土开发强度(%)

6.08

6.93

约束性

2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平方公里)

494.67

494.67

约束性(待市级下达后调整)

3

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平方公里)

590.68

451.74

约束性(以国务院最终审批为准)

4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

134.89

164.18

约束性(待市级下达后调整)

5

建设用地总规模(平方公里)

157.49

197.25

预期性(待市级下达后调整)

二、资源要素供给与利用效率

6

单位GDP地耗下降率(%)

——

≥20

预期性

7

年度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率(%)

——

≥20

预期性

三、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8

自然保护地面积比(%)

17.44

17.44

约束性(待市级下达后调整)

9

森林覆盖率(%)

56

≥58

约束性

10

湿地面积(公顷)

123

123

约束性

11

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面积(公顷)

23

【55】

预期性

12

绿色矿山比例(%)

16.7

60

预期性

四、发展安全保障

13

耕地保有量(平方公里)

519.40

519.40

约束性(待市级下达后调整)

1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31

预期性

备注:带【】为五年累计数。1.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总规模现状规模采用三调2020年变更调查数据,规划目标待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指标确定进行调整更新。2.自然保护地面积比数据为2020年数据,待2021年数据确定后更新调整。4.湿地面积为三调2020年变更调查数据据,待2021年数据更新后调整。4.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面积为生态修复系统中的数据。5.单位GDP地耗下降率当前市级总体目前为20%,待区县数据明确后更新调整。

       

           第二章 突出规划引领,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成果,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分类提高城市化地区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聚,逐步形成边界、功能清晰的城市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

               第一节 塑造山清水秀生态空间

构建生态安全保护格局。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国土“三调”发现的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水资源受限的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逐步进行调整,着力构建以金佛山世界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为核心,以黎香湖湿地公园、顺龙山森林公园、楠竹山森林公园、花山、神龙峡、鱼跳峡等重要独立山体、大中型水库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地为重要生态节点,以金佛山、楠竹山、顺龙山、黎香湖、凤嘴江、龙川江、鱼泉河、桐槽溪、肖家沟水库、双河水库等山水资源以及交通廊道为主脉的“一核多点多廊”复合型、立体化、网络状生态保护格局。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认真落实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结合南川国土空间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确保生态保护红线性质不转换、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责任不改变。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擅自占用和改变用地性质。生态保护红线内原有居住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不得随意扩建和改建,生态保护红线内已有的耕地建立逐步退出机制,恢复生态用途。严厉查处农业开发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等违法开发建设活动和毁林、捕猎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托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逐步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台账数据库,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网络。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和执法督查制度,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51.74平方公里。

图3-1 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加强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围绕“大娄山山脉”生态屏障建设目标,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科学划分林地保护等级,实行分级保护管理制度。严格林地利用管理,实施林地用途管制、林地使用审核审批和使用林地定额制度,全面推行林长制。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以“大娄山山脉”范围内森林为重点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等工程。继续推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持续开展点线面结合的人工造林工程。强化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灾害防控。开展区域河流、库塘湿地资源调查评估,建立湿地资源数据档案和湿地名录。保护和建设湿地公园,健全湿地用途监管机制、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湿地保护成效奖惩机制。划定重要河流、湖泊、水库、湿地等水生态空间“蓝线”“绿线”和“灰线”。继续推进大溪河、半溪河、龙岩河等重点流域、城市河段及其他重要水体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老旧公园改造、受损山水植被修复等工程提升城市生态环境。

开展大娄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观测,新建区级野生动植物监测站,设立重点乡镇监测点,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大娄山生态资源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重点开展金佛山、柏枝山以及大溪河等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和恢复重点区域野生动植物生境条件,保护好珍稀动物种群迁徙廊道,增强生态联通性。建立珍稀植物繁育试验基地、有效地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种质资源,增加珍稀动植物种群数量、设立关键物种监测点、立气象观测点、水文监测点,对红豆杉、杜鹃、银杉、银杏等珍稀野生植物以及猕猴、黑叶猴、豹猫、林麝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施拯救保护。开展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与修复,严格落实十年禁渔政策。建立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健全联防联控协调机制,联合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

              第二节 构建优质高效农业空间

构建“三片多点一枢一环”的农业生产格局。“三片”即北部现代农业旅游片,以现代化技术规模化种植水稻、有机蔬菜、油茶、水果等,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业;中部都市农业片,依托区位优势,发展供给城区的蔬菜产业以及农业观光等农文旅融合的都市农业项目;南部山地农业旅游片,以发展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蓝莓优势产业等为主的特色山地农业为主,根植金佛山,打造避暑度假、山地农业观光体验等旅游业。“多点”即分布在三大片区中的农业种植基地和农旅点,包含蔬菜、特色水果、竹笋、烤烟等农业种养基地,以及具有农业体验、乡村旅游、避暑度假等功能的乡村旅游景点。“一枢”即大观农业服务中枢,为全域农业发展提供综合配套服务与保障。“一环”即串联北部现代农业片、中部都市农业片和南部山地农业片、各大农业种植基地和农旅点的农业发展环带。

培优做强“3+2”特色主导产业。立足空气富氧、土壤富硒、水源富锶独特优势,提标扩面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蓝莓“3+2”优势产业,扩大优势农产品市场规模,强化品牌策划宣传,加快形成品牌效应。中药材产业,以玄参、白芷、大黄、淫羊藿、金钱草5个药用植物品种和水蛭、林麝2个药用动物品种为主推品种,以金佛山为重点,在大有、庆元、古花、合溪、德隆、头渡、金山、山王坪、三泉、大观、木凉、河图、中桥、水江等乡镇建设示范种植基地;茶产业,突出高山名优绿茶优势,开发古树茶等有机茶产品,规模化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造;方竹笋产业,重点发展金佛山方竹、刺黑竹、楠竹等竹种,形成“南北齐进、笋材两用、山山有竹、四季有笋”的产业基地格局;“南川米”产业,重点以海拔700—1000米的三泉、大有、福寿、河图、大观、兴隆、木凉等乡镇为重点,建立绿色精品稻米基地;蓝莓产业,重点在大观片区和环金佛山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建立完善蓝莓全产业链条。

实行严格的保护耕地和用途管制。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禁止永久基本农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落实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提高耕地质量和生态功能。统筹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中低质量耕地提质改造。开展土壤培肥改良、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修复等,有效提高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旱地改造水田,开展损毁水田修复治理,实行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提升耕地产能。科学安排耕地轮作休耕,推动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

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开展以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旅游为重点的农旅融合项目建设。保护古村落的景观生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山林、草灌、耕地、水体,使系统整体达成功能上的协调。依托乡村资源单体的特性和禀赋条件,融合农村风俗民情、田园风光等农村风情特色,以生态、景观服务以及休闲游憩功能为重点,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田抗旱抗涝能力、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的同时,积极推进景观建设和环境质量提升,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修复,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将农产区打造成为休闲、观光、体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第三节 刻画人文魅力城镇空间

“一区一带两片”的城乡发展空间格局。按照与重庆市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要求,融合城乡发展空间,加快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功能互补的“一区一带两片”的城乡发展空间格局。“一区”即以南川中心城区、金佛山西坡、文凤、大观、木凉、兴隆、黎香湖为主,“一带”即依托三环、渝湘高速串联龙岩组团、水江组团、南平组团、重庆市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构建30平方公里先进产业支撑带。“两片”即北部以大观为引领,以太平场、石溪、河图、鸣玉等为支撑,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康养,打造现代农业片;南部以金佛山为核心,激活三泉、山王坪、大有、金山、头渡等,大力发展旅游康养度假、生态避暑休闲、山地特色农业,打造康养旅游片。

推进景城乡一体化发展。以金佛山景区为核心,以南川城区、生态大观园区为重要功能区域,形成“金佛山- 城区- 大观园”景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以山为舷,环山聚气,景城一体,农旅融合”的空间格局,以山为舷:以金佛山为核心,打造国际一流名山,擦亮金佛山金字招牌,建立统领南川景城乡片区的特色品牌;环山聚气:明确山上- 山下分层次开发重点,把握东南西北四坡开发现状与特色资源,确立差异化发展方向;景城一体:将城区打造为南川旅游的门户地区和旅游服务的重要根据地,增强吸引力,打造引爆项目;农旅融合:围绕大观,整合乡村特色资源,突出人居环境特色,延伸产业链,做精、做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推进景城一体发展,打造农旅融合典范,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统筹布局旅游产品,实现景城乡互动、互通、互联、互融,打造南川旅游业升级版。

构建公共服务设施与社区生活圈。按照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布局街道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公共文化、全民健身、医疗卫生、养老设施、游憩娱乐、集中商业、交通枢纽等功能设施,建设街道中心;统筹布局综合超市、便利店、快递寄递、维修点、家政服务、诊所、药店、餐饮等便民商业,停车、消防、无障碍设施、公共厕所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球类场地、儿童娱乐场地、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活动空间,公交站点等交通设施以及物业管理等其他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家园。

深入开展社区规划和社区营造。充分利用步道、城市阳台、社区家园等小微公共空间,丰富游憩、文化、交流、学术、创新活动,鼓励儿童、老年人参与社区营造。以场景营造的方式多维度指导规划实施,探索建设以智能化为引领的未来社区。

图3-2 城镇发展空间格局

      第三章 健全自然资产管理,显化自然资源价值

南川是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首批重点生态建设与保护示范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金佛山、55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9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等丰富的山水林田湖及生物资源,也是避暑休闲的天然绝佳场所。规划期内,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目标,按照“摸清家底—明晰产权—完善制度—谋划产品”的思路,持续推动南川区自然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第一节 推进全区自然资源调查,摸清自然资源家底

推进自然资源统一调查。在国土三调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基础调查成果的年度更新,及时掌握全区自然资源的变化情况。按照全市“1+N”调查工作机制部署,统筹林业、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组织实施林、草、水、湿地、自然保护地等专项资源调查,查清全区自然资源资产家底,明晰年度变化情况,重点掌握自然资源数量、质量、规模、分布及保护利用情况。

全面开展自然资源动态监测。依托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专项调查形成的本底数据,建设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定期开展覆盖全域自然资源的常规监测;适时开展以国土空间规划及专项规划实施、各类专项调查成果应用等专题监测;及时开展以自然灾害、地灾防治等应急监测;对自然资源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

建设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库。以调查、监测成果数据为基础,以山水格局、地形地貌等基础地理信息为框架,以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为基底,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覆盖背景,集成地下空间、地表基质等各类自然资源,构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

专栏1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重点工程

1.森林资源调查工程。开展全区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范围、面积等属性的调查;查清全区森林覆被类型、优势树种等林分因子;对森林重点区域专项调查,重点对自然公园及生态保护红线内分布的天然乔木林开展调查;开展退耕还林专项调查,对历年来实施退耕还林项目进行调查;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中造林绿化空间专项调查,将规划造林绿化空间明确到国土空间规划中并上图入库。

2.湿地资源调查工程。查清黎香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泓湖市级湿地自然公园管理范围内湿地类型、水源补给、湿地率、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情况,开展管理范围内历年遥感影像监测,进行国土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分析。

3.水资源调查工程。查清全区地表水资源生态空间相关信息,包括基础信息、空间信息、工程信息,形成地表水资源调查监测底图。

4.城市空间调查工程。重点开展南川新城、大观田园新城的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形成分析报告。

5.地下资源调查工程。开展地下空间资源调查,建立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监测数据库;整合集成各类地下资源数据,建立地下资源三维立体空间模型,为地下资源监测提供支撑。

6.数据库建设及成果综合分析工程。编制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调查数据库标准,开展各类自然资源专题调查数据整合,成果统计汇总以及综合分析;评价各类自然资源基本状况与保护开发利用程度,为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将数据集成成果与“国土调查云”重庆分中心、“全市三维立体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库”有效衔接。

第二节  统筹全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建立权力清单,丰富使用权类型,着力解决所有者不到位、权责不明晰、权益不落实等问题。

有序开展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提高不动产登记规范化、标准化的水平。制定全区各类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不动产测绘、争议调处、成果应用等制度和工作方案,按照重庆市统一部署,优先对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黎香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泓湖市级湿地自然公园,顺龙山、睡佛山、楠竹山、木菠萝、乐村市级森林自然公园,合溪森林自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重点国有林区,凤嘴江、龙川江、鱼泉河、桐槽溪、肖家沟水库、双河水库等山水资源确权登记,适时启动其他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逐步推动实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加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信息化管理,实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共享服务,让各类资源资产产权清晰、归属明确。

第三节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推动自然资源资产市场化交易

推进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提升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促进自然资源资产流转高效、畅通有序。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健全国有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对可以使用划拨建设用地的能源、环境保护、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及供水、供气、供热设施等项目,鼓励以出让、租赁等有偿方式供应土地,进一步缩小国有建设用地划拨范围,完善公共服务项目有偿使用政策;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矿业权有偿出让、矿业权有偿占有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健全矿业权分级分类出让制度;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水资源费差别化征收标准和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确保应收尽收;建立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森林资源保护政策,规范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和流转,加快建立以金佛山林场、乐村林场、横铺子林场等国有林场为重点的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确定有偿使用的范围、期限、条件、程序和方式,通过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发展森林旅游。

加强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分配管理。构建统一门类、统一“收益池”、统一预算的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管理体系。探索将自然资源资产净收益优先用于资源保护、资产保值增值以及生态保护修复,加大对自然资源整体性保护、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5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

       第四节 突出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优质生态产品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基本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开展生态产品评价,识别生态产品价值。依照国家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制度,明确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等,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化和核算成果应用。突出流域、矿产、森林、农田和闲置国有资产等重点领域资源资产动态发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现自然资源资产评估空间化,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等有机衔接。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加快生态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都市休闲农业、智能制造、生态康养、消费品工业等绿色产业,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一是利用“富硒”土壤优势,增加“富硒”生态农产品供给,选取富硒资源丰富地块开展富硒土地认证工作,以“富硒”为关键词推广南川贡米、方竹笋、富硒蔬果、富硒鸡蛋、南川大树茶、金佛玉翠茶等特色农产品,提高南川富硒资源知名度、推广南川富硒农产品品牌;依托富硒农田实现富硒粮油、果蔬、禽畜产品三维发展,从初级农产品到加工制成品直至高级礼品全方位覆盖的全产业链条;二是利用山林优势资源,提升金佛山生态价值,依托金佛山资源禀赋,以中医药和康养产业为重点大力培育起具有区域带动力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如中医药产教融合示范区、中国生命健康科学城,建设金佛山山地户外运动公园;三是利用农耕资源优势,打造大观原点旅游综合体,立足山、水、田园资源优势,整合乡村特色资源,突出人居环境特色,延伸产业链,做精、做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度假典范;四是依托黎香湖湿地资源,完善提升黎香湖滨湖度假区,丰富旅游业态,开展滨湖度假、亲子休闲、水上运动、会议会展等活动,打造重庆近郊滨湖度假品牌;五是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举办生态产品推介活动,组织开展生态产品交易、招商,推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发挥电商平台资源、渠道优势推进优质生态产品交易。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作用,推动建立生态资源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落实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碳汇、林票、耕地占补平衡等交易机制,探索用水权、用能权、耕地进出平衡、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推进木渡河、凤嘴江、半溪河等11条主要河流的流域补偿机制。多渠道推动金佛山-柏枝山生态功能片等一批生态修复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示范。综合运用土地储备、综合开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措施,促进生态产品供给和价值外溢。

    第四章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健全耕地保护监管机制,维护粮食安全大局。

      第一节   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行动

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结合南川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严格落实国家和市级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以“六个严禁”和“八不准”为重点,严查严惩耕地“非农化”行为,严控耕地转为非农用地开展各类建设活动。按照“以补定占”原则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引导非农建设项目优化选址范围,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是水田等优质耕地。加强耕地向林地、园地、草地、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等转换的管制措施,强化耕地进出平衡,防止耕地“非粮化”。每半年开展“非农化”“非粮化”情况动态监测,及时预警乱占耕地从事非农建设,构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常态化监管机制。

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快推进开展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全面完成国土“三调”耕地等级调查评价,查清耕地质量等级和产能状况。开展农用地质量定级及基准地价测算。以提高耕地产能和提升耕地地力为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整治提升行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鼓励对高标准农田已建项目区进行改造提升。加强垦造水田后期培肥改良,综合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有效提高耕地产能。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承接承包撂荒地开展托管经营服务,加强撂荒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复耕复种。加强耕地与周边生态系统协同保护,探索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如在富硒资源富集的耕地上发展富硒粮油、富硒蔬果,结合农耕文化发展采摘农业、景观农业等,积极显化耕地的农业、生态、景观等多功能多元化价值。

规范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农地农用、农地姓农,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进一步严格规范设施农业用地范围、用地规模以及用地程序,坚决防止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名擅自占用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搞非农建设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健全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统筹用好相关资金支持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种植管护。以稳定粮食产量和粮食产能为目标,促进农业结构向有利于耕地保护的方向调整。

强化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各乡镇人民政府切实承担起耕地保护责任,推动建立“田长制”,明确“田长”职责设置及区、乡镇两级政府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耕地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将“田长制”实施情况纳入耕地保护目标自查体系。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将耕地“非农化”行为纳入考核内容,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落实与基层干部绩效评价挂钩的奖惩机制。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依纪依规追究责任。

            第二节 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

划实划优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地块图斑。以国土“三调”成果为基础,全面梳理退耕还林、调出生态保护红线和划定不实、违法违规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等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涉及的永久基本农田情况,按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的要求,对现有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优进劣出,根据目标任务核实永久基本农田落地落图。健全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将未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的优质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

严格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管制。永久基本农田按粮田管理,重点用于粮食生产,特别是要保障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等农作物种植面积。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用途和布局,禁止通过擅自调整国土空间规划规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审批。一般建设项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国家规定的重大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严格按照“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总体稳定”要求进行补划。

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管理。按照国家要求,对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逐级签订保护责任书。强化信息化管理,建设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系统,实时更新和共享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及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信息,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

        第三节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与进出平衡制度

继续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大力推进垦造水田,拓宽补充耕地来源,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管理,确保全区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持续推进垦造水田。按照“以补定占、以需定垦”原则,将已建高标准农田项目范围内的适宜地块纳入垦造水田范围,充分保障非农建设项目落实水田占补平衡需求。完善垦造水田项目立项实施、质量监管、验收报备、后期种植管护及指标统筹调剂等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积极推动垦造水田与水利灌溉工程、“北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中部城郊型现代农业、南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确保垦造形成的水田能够持续稳定利用。

积极拓宽补充耕地来源。按照国家的部署,积极支持在可以垦造耕地的荒山荒坡上种植果蔬、林木,发展林果业,同时,在地势平坦地区原地类为耕地上种植果树、植树造林的地块,逐步退出,恢复耕地属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不是耕地的,可作为新增耕地用于占补平衡。统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在严格控制成片未利用地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对农用地、低效建设用地等进行整理,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改善耕地生态、优化耕地布局,新增耕地按照统一计划管理,经核定后可用于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加强新增耕地核定管理。统筹做好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和产能核定,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确保新增耕地真实、可靠。补充耕地逐地块落图、拍照入库,及时纳入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进行地类变更。

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制度。完善以数量为基础、产能为核心的占补机制,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再减少,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除国家安排的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难以复耕、河湖水面自然扩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没外,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应该通过统筹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整治为耕地等方式,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在区域内实行年度“进出平衡”。

专栏2 耕地保护提升

1.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以国土“三调”成果为基础,全面梳理退耕还林、调出生态保护红线和划定不实、违法违规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等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涉及的永久基本农田情况,按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的要求,对现有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优进劣出,根据目标任务核实永久基本农田落地落图。

2.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按照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要求,以做实新增耕地为核心目标,通过合理布设土地平整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多渠道落实补充耕地14.11平方公里。

3.开展“旱改水”项目试点。为全面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探索将现有中低产田和低洼易涝地改造为水田,有效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做到藏粮于田。

4.开展耕地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完成国土“三调”耕地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专项工作,优化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开展耕地资源动态监测,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第五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

          第一节 障识别重点生态问题,确定重点修复区域

以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以提升重要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战略支撑区,选择生态系统破损化严重、生态产品供应能力下降区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一、山林类生态系统修复

全区山林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局部地区存在森林覆盖率不高、林种单一、存在一定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问题。其中石漠化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金佛山东片区、楠竹山石漠化区、永隆山石漠化区、笔架山石漠化区;同时存在大量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造成山林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主要分布在东城街道、南城街道、南平镇、水江镇等乡镇;以次生林为主,林种单一,水土保持能力差,人为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环境破坏等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在大观镇、太平场镇、白沙镇、黎香湖镇、乾丰镇、庆元镇等区域。

规划期内,针对石漠化敏感区一是严格退耕还林,对荒山进行植树造林;二是在保护基础上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提高旅游服务能力。针对采矿宕口一是适当限制矿产资源的开发;二是对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进行绿化和景观亮化,从而恢复乡土植被群落,丰富生物多样性;三是适当配套餐饮、住宿等设施,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产业,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林种单一,水土保持能力差的区域,一是开展陡坡地区退耕还林,控制水土流失;二是新造和补植形成树种混交林,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三是加强对林区的管理,改善森林的数量和质量,发展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生态建设,推行循环经济。

二、河湖湿地类生态系统修复

全区河湖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规划期内,重点针对龙川江、龙泉河、桐槽溪等干流,进行滨水绿化建设。

三、采煤沉陷区治理

南川区采煤沉陷区规模达134平方公里,约占全域总规模的5%,主要分布在南平镇、南城街道、东城街道、水江镇等乡镇。由于长时间井下采掘活动引起地表岩层移动,从而造成上覆地表土地塌陷、植被破坏、水源枯竭、农田减产、房屋裂缝、道路沉降及其他附属物被破坏等,对当地生态环境、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规划期内,针对不同的地表塌陷物及属性,采取井上井下综合治理等措施,恢复或重新构建地表塌陷区原有用途或景观,逐步解决塌陷造成的地质环境安全问题;同时,积极开展土地塌陷区复垦治理,确保地表作物正常耕种。

专栏3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1.石漠化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在人工种植植被基础上,依靠生态系统自身修复力逐步恢复,主要涉及金佛山东片区石漠化修复区、楠竹山石漠化修复区、永隆山石漠化修复区、笔架山石漠化修复区。

2.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通过工程措施进行生态复绿,主要涉及金佛山北部采矿宕口。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重点工程。逐步退耕还林,并依靠生态系统自身修复力逐步进行修复,主要涉及观音岩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望云山-威风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石莲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中桥乡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庆元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

4.干流生态林带建设重点工程。开展滨水林带建设,主要涉及龙川江生态林带建设区、龙泉河生态林带建设区、桐槽溪生态林带建设区。

5.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重点工程。通过工程治理、自然恢复等措施,恢复塌陷区原有用途或景观,逐步解决塌陷造成的地质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南平镇、南城街道、东城街道、水江镇等乡镇。

               第二节 大力开展国土综合整治

开展农用地综合整治。综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和适耕后备耕地开发潜力评价,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农旅复合项目、三产融合发展类项目,统一安排生产型整治。将可新增耕地超过100公顷的乡镇作为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包括水江镇、太平场镇、峰岩镇、福寿镇、骑龙镇、石溪镇、三泉镇、兴隆镇、石墙镇、鱼泉镇、大有镇等11个乡镇,预计新增耕地14.11平方公里。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综合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以及与生态保护的冲突,重点复垦三泉镇、南城街道办事处、合溪镇、水江镇、南平镇、德隆镇、石溪镇、兴隆镇、大有镇9个镇街,预计腾挪集体建设用地指标2.69平方公里。规划选择与生态保护存在冲突的行政村(社区)作为重点项目,包括水江镇古城社区、南城街道万隆村、南坪镇石庆村、三泉镇莲花村、三泉镇观音村、大有镇水源村、德隆镇马鞍村、合溪镇广福村等9个行政村(社区),有序开展废弃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以及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复垦。

开展工矿用地综合整治。综合分析工矿用地腾退潜力,确定重点整治区为南平镇、南城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水江镇4个街镇。选择面积较大、与生态环境冲突明显的采矿点作为重点工程,包括金山镇煤矿、南城街道兴南氧化铝矿、南城街道万隆村铝矿、南城街道半溪河铝矿、东城街道大铺子社区矿、水江镇山水村煤矿6个,面积共计55.14公顷。把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与区域景观生态建设、生态经济相结合,对政策性或整合性关闭的矿山进行植被恢复和复垦,打造矿山地质公园,实现矿山环境治理多元化。引导和鼓励各方力量从事矿区土地复垦,在生产矿山采用边开采边治理的方法进行治理恢复,将来闭坑后全面完成恢复治理。    

      第六章 深化矿产资源改革,推进矿山绿色开发

         第一节  明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调控方向

明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向,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及自然保护地管理等要求和全市规划对能源资源基地和规划矿区管控要求,着力构建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勘查开发定位清晰、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加快推进煤层气、铝土矿、地热、石灰岩资源的勘查工作,同时做好水泥产业所需原料矿产资源(如:熔剂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的资源接替勘查工作;积极开展全区建筑石料用灰岩、饰面用灰岩、建筑用砂岩的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工作,圈定资源可开发利用的国土空间。以铝土矿、地热、石灰岩等为开发重点;禁止开采砖瓦用粘土,限制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的开采总量;鼓励新设饰面用灰岩;以需求牵引供给,有序推进区内建材类矿产形成集约型、规模化发展新格局;优化调整砖瓦用页岩整体布局,鼓励资源整合,实现开发规模化。

结合市级矿规的规划布局,落实南川区矿产资源规划设置国家规划矿区1个,即为重庆南川大佛岩国家规划矿区;重点勘查区3个,即为重庆市南川九井-武隆鸭江铝土矿重点勘查区、重庆市南川煤层气重点勘查区、万盛南桐矿区(南川境内)煤层气重点勘查区;重点开采区1个,即为南川铝土矿重点开采区;集中开采区3个,即为南川区南平集中开采区(石灰岩)、南川区神童片区砂石土集中开采区、南川区水江片区石灰岩集中开采区。

专栏4 矿产资源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1.国家规划矿区。重庆南川大佛岩国家规划矿区。

2.重点勘查区。重庆市南川九井-武隆鸭江铝土矿重点勘查区、重庆市南川煤层气重点勘查区、万盛南桐矿区(南川境内)煤层气重点勘查区。

3.重点开采区。南川铝土矿重点开采区

4.集中开采区。南川区南平集中开采区(石灰岩)、南川区神童片区砂石土集中开采区、南川区水江片区石灰岩集中开采区。

             第二节 统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在落实重庆市级开采总量控制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调控熔剂用灰岩、制灰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玻璃用砂岩建筑用砂岩、砖瓦用页岩、饰面用灰岩等矿种开发利用总量。

优化开发利用结构。以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淘汰或整合落后产能,促进资源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严控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的开发总量和数量;合理开展建筑用砂岩矿资源整合;逐步淘汰砖瓦用页岩矿落后产能,提升规模化开发程度;鼓励铝土矿进行精细化加工转型,提升深加工利用水平。规划期内规划开采区块50个,其中规划新设23个(含探转采8个)、调整14个、保留13个。全区规划建筑石料用灰岩区块19个,规划产能1200万吨/年;规划水泥用灰岩区块2个,规划产能300万吨/年。至2025年,规划矿山数42个,大中型矿山比例不低于60%。

表7-1 开发利用总量调控

总量调控矿种

计量单位

开采总量

铝土矿

万吨

67

水泥用灰岩

万吨

300

制灰用灰岩

万吨

200

熔剂用灰岩

万吨

300

冶金用白云岩

万吨

300

玻璃用砂岩

万吨

35

建筑石料用灰岩

万吨

1200

建筑用砂岩

万立方米

140

砖瓦用页岩

万吨

100

饰面用灰岩

万立方米

10

地热

万立方米

156

矿泉水

万立方米

10

                    第三节 严格规划准入管理

科学制定符合南川区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采规模、开发利用水平、绿色矿山建设及矿区生态修复等方面准入条件,切实抓好勘查开发利用管理。

绿色勘查。探矿权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有关产业政策,申请勘查矿种必须符合市级与区级《规划》要求;探矿权申请人必须是能独立承担相应责任的企事业法人,申请资料必须完整、真实,并按审批程序逐级报批备案;编制科学合理的绿色勘查实施方案;勘查项目资金符合总体勘查方案的预算投入;勘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谁勘查谁负责、谁施工谁恢复、谁破坏谁治理的管理。

开采规模。矿山开采规模应与矿区(床)的资源储量相匹配,应满足相应矿产在不同开采区的最小开采规模要求。

开发利用水平。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应符合国家及重庆市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绿色矿山建设。新建矿山在投产前、大中型生产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小型生产矿山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规范管理。统筹布局年度建设目标,到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全区市级绿色矿山建成比例分别达到30%、40%、50%、60%,建立“任务到矿、时间到月、责任到人、目标到年”的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绿色矿山建设政策体系和奖励约束机制,列入市级绿色矿山名录的,按照规定享受奖励政策。

矿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2025年修复面积达55公顷。新建矿山,在采矿权出让时明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矿区土地和生态损毁的要求,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账户;已设矿山,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边开采边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完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长效责任机制和基金管理制度。

      第七章  推进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坚持资源总量管控、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节  强化建设用地管理

深化产业项目供应方式改革。全面推行建设用地带方案出让,明确亩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建筑容积率、建筑系数、新型产业用地(M0)总规模等控制性指标。组织制定新型产业用地(M0)专项方案,明确新型产业用地建设规模、范围、布局和产业定位。探索开展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和新型产业用地(M0)供应,加大混合产业用地供给,鼓励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服等功能用途互利的用地混合布置、空间设施共建共享共用。

强化产业用地使用管理。鼓励工业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土地兴办先进制造业、生产性及高科技服务业、创业创新平台等国家支持的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项目。加强新型产业用地规划管控,新型产业用地建设用地总规模原则上不得超过中心城区以及各区工业用地总规模的5%,同时新型产业用地规模年度供应计划原则上不得超过所在区工业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10%,同时结合市孵化器建设计划适度调整。定期开展产业项目土地利用绩效评估,动态掌握已供产业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产出效益、亩均税收等节约集约用地指标情况,对土地出让合同等相关约定和政策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对评估考核不达标的,根据相关规定处理并按照合同约定追究违约责任。

             第二节  增强集约节约用地水平

加强节地模式创新,引导重大基础设施节地。科学规划、合理预控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引导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减少工程用地和取弃土用地。科学开展市政设施廊道规划,统筹各类区域市政设施布局,强化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建设,减少对国土空间的分割和过度占用。鼓励大型市政设施用地复合利用、小型市政设施随项目配套建设,加快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类、新产业新业态类节地技术。采用综合开发、混合利用、集中连片改造等方式,大力推行土地综合开发类、低效用地再开发类、乡村建设用地节约挖潜类节地模式。

               第三节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完善市场化配置土地管理体制。推动实施城乡土地统一调查、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登记,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人口流动等因素,着眼土地市场供需情况,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用地供应三年滚动计划。强化土地储备、整治、出让统筹管理。改进土地供应利用统计监测,加强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供而未建土地认定处置。

完善土地价租均衡调节机制。优化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结构比例,实施工业用地差别化地价管理政策。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租金标准,根据产业类型和生产经营周期确定各类用地单位的租期和用地量,引导企业减少占地规模,缩短占地年期。进一步完善土地价租税体系,提高土地保有成本,强化对土地取得、占有和使用的经济约束。

    第八章 统筹城市提升与乡村振兴,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构建全龄友好型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体育、社会福利、殡葬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各类设施及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建设。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向现状公共服务水平较薄弱地区倾斜的力度;加强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布局,提升永隆新城医疗康养设施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天马片区布局高端论坛、文化会展等国际交往设施用地,在大观山水田园新城布局医疗康养、高职教育设施用地;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提升城市品质。构建由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小镇公园和口袋公园组成的四级公园体系。依托城区河湖水系、绿色空间和文化资源,构建功能丰富、连续顺畅、安全宜人、配套完善的城市绿道系统,实现漫步、跑步、骑行三道贯通,让市民更好的亲近自然;以社区绿道为补充,打造林荫覆盖、安全可靠、景色宜人的街道空间,提升街道空间品质;推进凤嘴江、半溪河、龙岩江、石钟溪、龙川江等骨干河道两侧生态廊道建设,修复生态岸线、改善环境品质,管控城镇开发边界内主要景观河道两岸空间尺度,促进生态、生活功能的有效融合,提升滨水空间品质。

              第二节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区按照城市标准配套完善的各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便利完善的生活圈体系。以各重点镇为主要节点,一般镇为次要节点,面向镇村居民和旅游人群,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和特色化的游客服务设施。建立“城区-重点镇-一般镇-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通过多层级铁路网组织区域旅游环线,实现区域交通设施的乡村共享,推进旅游干线公路建设,强化对重大交通设施的集散能力,提升区域交通设施对乡村的覆盖水平,构建“快旅慢游”交通支撑体系,促进交旅融合发展;推进城乡能源网一体化发展,预留35千伏及以上架空电力线通道,加强5G基站等通信设施建设,完善乡镇及其周边配气站布局,实现农村电网、通信网、燃气网全覆盖;推进骨干水源及城乡供水网络建设,统筹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着力构建多源互补、集约高效的水资源保障格局。

                  第三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规划引领。高质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以镇域为单元,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导向,适应村庄发展规律,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村落发展,促进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尊重农民意愿,留住乡土味道,共享幸福家园。

强化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有效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污水垃圾处理、公益事业等用地需要。积极探索实施点状供地、“农业+”混合用地等灵活供地新方式,保障乡村零星分散用地需求。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和农村居民点分布情况,统筹布局镇(乡)村基础教育设施,做优做特镇乡(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做精做美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善乡村旅游道路、停车场、旅游接待中心、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配置电商服务站、物流服务中心、特色农产品展示基地、乡村民宿、文创基地等,满足农村产业服务需求。

        第九章 加强地灾防治,筑牢安全底线

          第一节 加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大力推进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综合考虑孕灾地质条件和经济社会因素,全面完成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基本查明地质灾害风险底数,科学合理划定易发分区、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指导城乡建设、优化用地布局。组织实施重要交通廊道1:10000综合地质调查评价,推进区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综合评估。逐步开展重点区域、重要隐患点、高风险区域高精度风险调勘查,为综合制订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和探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隐患库。以1:10万地质灾害调查、1:5万地质灾害详查成果为基础,初步建立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隐患库。及时将1:10000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日常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等成果纳入地质灾害隐患库。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到户”、防治措施“宣传到户”、发灾风险“预警到户”。落实汛期“三查”制度,分类分级管控地质灾害风险隐患。

               第二节 完善地灾监测预警体系

分类建设综合性和普适型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要素齐全、精度较高的综合性监测预警系统,对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部署开展综合性监测预警。建设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的普适型监测预警系统,对威胁较多、近期变形较明显的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结合实际部署开展普适型监测预警。探索推进地质灾害隐患自动化监测、智能化预警、信息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

精细化预警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构建多尺度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进一步健全部门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创新预警预报方式方法,开展分级分类预警预报,提高时效性和精准度。压实镇村防治主体责任,完善群测群防管理办法,优化“人防+技防”防治网络,畅通地质灾害防治“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短信、微信等手段,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升群众地质灾害自我防范能力。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依托南川区自然资源政务平台,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信息平台,集成指挥调度、气象预警发布、信息推送、宣传教育的多种功能,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水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融合北斗卫星、低空无人机、激光雷达测量(LiD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等技术手段,提升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风险区划与管控、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分析中心,加强分析识别技术攻关,构建基于智能化、标准化的无线传感监测网络,逐步形成全区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技术体系。

         第三节 强化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推进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加强金佛山及丘陵地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和南川城区东部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的综合防治;强化龙岩江、凤嘴江沿岸和各条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带的预防和治理。按照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对严重威胁城镇、居民聚居区、交通干线、重大工程项目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工程治理。对危岩、滑坡及其影响地区必须实行严格管理,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深挖、高切和不合理的堆填,坚决制止可能诱发新的危岩滑坡的行为。

分类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对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稳定性差、威胁人数多、潜在经济损失大、难以实施避险移民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削坡减载、坡面支挡、截排水等技术手段实施工程治理,及时消除隐患。对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依法确定责任主体,限期完成治理任务,消除风险隐患。对规模小、危险性大、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排危除险措施,及时消除或减缓地质灾害威胁。对查明的危险程度高、治理难度大、治理效益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结合生态搬迁、农村居民点建设实施避险移民搬迁。

强化区级部门间地灾防治能力建设。交通、城乡建设、文化旅游、水利、教委等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管行业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加强本行业内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监测预警、综合整治等各项防治工作,确保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零伤亡目标。

提升人民群众防灾意识。指导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避险演练、群测群防知识宣传、防灾能力培训等工作,提高群众参与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能力,受威胁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达100%。

图9-1 南川区地质灾害分布图

表9-1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重点区

灾害点名称

灾害点类型

乡镇_街道

地理位置

威胁对象

规模等级

甑子岩铝矿厂危岩群

崩塌

金山镇

重庆市南川区金山镇玉泉村5、6社

居民点

特大型

香炉湾不稳定斜坡

斜坡

金山镇

重庆市南川区金山镇南川区金山镇小河居委8、9组

居民点,公路,农田

特大型

头渡集镇新区古崩塌体

滑坡

头渡镇

南川区头渡镇玉台村1组

村镇,居民点,学校,公路

特大型

金佛山南坡柏梓溪滑坡

滑坡

头渡镇

南川区头渡镇玉台村3社

村镇,居民点,水库,电站,饮灌渠道,公路,输电线路

特大型

黎家坪滑坡

滑坡

三泉镇

南川区三泉镇半河居委1组

居民点

大型

桂花树滑坡

滑坡

神童镇

南川区神童镇新桥村2组

居民点

大型

水洞危岩

崩塌

水江镇

南川区水江镇山水村9组

村镇

大型

大岚垭滑坡

滑坡

水江镇

南川区水江镇黄泥村5组

居民点

大型

石垭危岩

崩塌

水江镇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石茂村3组

居民点

大型

大杉坡危岩

崩塌

水江镇

南川区水江镇山水村4组

居民点

大型

李家湾滑坡

滑坡

金山镇

南川区金山镇院星村5组

居民点,学校

大型

桐子坪危岩

崩塌

头渡镇

南川区头渡镇玉台村2组

公路

大型

玉台村三社滑坡

滑坡

头渡镇

重庆市南川区头渡镇


大型

黄泥塘危岩

崩塌

大有镇

南川区大有镇大堡村6组

居民点

大型

尹家坝子危岩

崩塌

骑龙镇

南川区骑龙乡柏林村3组

居民点

大型

桐子湾滑坡

滑坡

中桥乡

南川区中桥乡燕鸣村1组

居民点

大型

石盆危岩

崩塌

德隆镇

南川区德隆乡洪湖村3组

居民点

大型

                                                                

    第十章  增强科技创新,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第一节 增强测绘科技服务能力

推动基础测绘数据建设,提升测绘成果供给和服务能力。推动完成南川区全域0.2米基础航空摄影和1:2000比例尺基础数据资源建设,实现全域1:2000比例尺基础测绘成果全覆盖,服务全区各项建设。推动完成城区及周边60平方公里和乡镇集镇建设区30平方公里1:500大比例尺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城区及重点区域的实景三维模型的更新。

推进规划展览馆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所软硬件设施齐全、现代化气息浓厚、兼具地方特色的重庆市一流规划展览馆。以规划展览馆建设为载体,推动建设卫星遥感影像资源南川节点的建设,实现动态接收南川范围内遥感资源,服务南川各项建设。做好数据统筹和开发利用,形成数据建设成果开放共享清单,重点是自然资源“一张图”、三维模型数据库等建设成果向区级部门推广,形成资源共享、能力共通的信息化工作格局。

            第二节 增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

增强规划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按照“建好云、管好云、用好云”总体要求,持续深化系统整合与迁移上云运行效果,以集约安全为抓手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设备的更新升级,完成单位内外防火墙、杀毒、准入管控等网安全设备的采购升级维护,提高单位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正版化、国产化软硬件替换。对有需求的业务部门,完成对数据库和绘图等工具软件的正版化、国产化替换,规避潜在的安全和法律风险,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按照上级工作部署稳步推进信创工作。

        第三节  强化规划自然资源数据能力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卫星应用、智能城市空间等领域,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智能产业,发展数字文创产业,建设数字文创中心,推动规划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提档升级,打造“数字南川”“智慧南川”,使南川成为主城新区甚至全市具有影响力的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创新重要策源地。

加强地理信息安全与地图管理。扎实开展涉密地理信息成果销毁专项检查,将企业按要求销毁成果情况纳入测绘行业信用管理,有效防治失泄密隐患。做好地图审核工作,提升地图审核服务效率。加强地图市场监管,健全完善地图市场监管长效联合机制,加大对“问题地图”的查处和整治力度。积极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活动。

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规划自然资源“一张底图”、海量数据和丰富场景应用优势,优先推进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文旅、应急、能源等专项场景统一接入,逐步实现一个屏幕决策、一张蓝图智控、一个平台协同,助推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推进信息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创新生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基地。  

第十一章 统筹改革和法制建设,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法治为保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聚焦规划自然资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规划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深化规划自然资源领域改革

推进职能优化协同高效。按照行政机构改革“接得住、管得了、做得好”总体要求,制定承接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实施方案,做好改革顶层设计。对应市局处室职能优化调整,结合自身实际,整合理顺区局科室职责。按照“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的要求,对工作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办事流程重构重建,进行整合、再造,优化业务办理流程,在兼顾效率和规范的前提下,进一步精简办理程序、缩短办理时限、提高服务效率。注重提升基层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干部队伍。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衔接国土“三调”成果,全面完成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更新、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储备和管护制度、完善资源资产配置制度、健全收益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及做好资产报告等工作。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以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为标准,最大限度精简规划、用地、用矿等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改革,强化政务数据共享服务。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深化智慧政务建设,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创新工业项目审查机制,在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和规划管控中寻找平衡点。加强建设项目批后管理,规范建设单位报件程序,与多测合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联动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使改革方案最大限度符合实际,切实解决规划自然资源难点重点问题。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提出对策,积极化解。完善政府与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的常态化联系机制,健全企业诉求收集、处理、反馈制度,及时回应市场主体诉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政策督促落实,对改革措施落地情况开展督查检查和第三方评估,及时纠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对成效明显的加大表扬和政策激励力度,推动各项举措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第二节 强化规划自然资源法治建设

严格依法行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动规划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配合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自然资源领域公益诉讼,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推进争议高效化解。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做好规划自然资源系统“七五”普法成效经验推广,抓好“八五”普法工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新修订《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测绘法》等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推进自然资源法治文化建设。   

           第三节  建立健全规划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健全督查执法机制。建立完善执法工作机制,研究出台综合执法工作规则,进一步完善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强化规划自然资源督查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督查员制度。探索定期监测和动态监管,建立健全“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长效监管机制,发挥监管反馈预警功能,实现执法关口前移。加强与巡视、审计工作协调配合,加强督查成果综合运用,不断提高督查效能。对政府主导并推动实施的违法占地项目,按“非法批地”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完善行政与司法衔接机制。建立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专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强化协作配合,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配合,依法加大对破坏耕地和非法采矿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打击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在工作中,发现破坏矿产资源、涉地违法行为等公益诉讼、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线索或其他未依法履行职责行为的线索,应当移送检察机关,有效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形成保护工作合力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体系建设

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落实规划任务。规划资源、绿化市容、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管理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抓好规划落实,确保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顺利实施。

          第二节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建设

建立科学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是新时代我国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需求。而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实现管制对象的全覆盖和管制内容的全方位,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要在全面推进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用途管制制度建设基础上,重视不同空间的功能融合;要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夯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设基础;要加强生态保护补偿等配套制度建设,体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公平原则。

    第三节  落实自然资源法规政策和完善技术保障体系

落实自然资源法规政策。落实好国家、重庆市、自然资源部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积极参与我市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立法和修订完善工作。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

完善技术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好系统内队伍,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分工推进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各项任务实施,形成严密有序的组织体系。多渠道培养自然资源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优化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多举措提升干部专业水平、依法管理水平和政治业务素质。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和专业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激励制度,强化监督,以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为重点,依托重大项目,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和青年科技骨干队伍,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最有力的技术保障。

            第四节 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建设

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分布式的管理、应用和共享服务机制。实时获取统计、发改、生态环境、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的相关信息以及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数据,建立多源数据的汇聚、集成与智能分析机制,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行政审批、政务服务、资源监管、分析决策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南川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工程项目表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实施区域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备注

1

自然资源保护

自然资源调查

按照全市部署,开展林、草、水、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等专项资源调查,掌握自然资源数量、质量、规模、分布及保护利用情况,掌握实物量和价值量,摸清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家底。

全域

区规资局

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生态环境局等


2

自然资源动态监测

开展土地变更调查遥感监测和地理国情监测,对自然资源调查成果进行动态更新和及时维护。

全域

区规资局

区林业局、区水利局等

按照区级管理需要开展

3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按照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统一工作部署,积极完成重点区域内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实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全覆盖。

全域

区规资局

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等


4

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

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全域

区规资局

区生态环境局


5

统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全域


6

耕地保护

落实“占补平衡”制度按照“先补后占”原则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全域


7

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动态监测,强化耕地进出平衡,防止耕地“非粮化”

全域

区规资局

区农业农村委


8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整治提升行动

全域

区规资局

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等


9

探索建立“田长制”,明确“田长”职责及区、乡镇两级政府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责分工,将“田长制”实施情况纳入耕地保护目标自查体系。

全域

区规资局



10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创新全民所有权实现形式。

全域

区规资局

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等


11


建立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分类开展国有土地、矿产、国有森林、国有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经济价值估算,积极争取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平衡表编制试点,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制度。

全域

区规资局

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等


12

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整治

生态修复

石漠化生态修复

在做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的基础上,依靠生态系统自身修复力逐步恢复

金佛山东片区、楠竹山、永隆山、笔架山

区林业局



13

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

通过工程措施进行生态复绿

东城街道、南城街道、南平镇、水江镇等乡镇

区规资局



14

水土流失治理

逐步退耕还林,并依靠生态系统自身修复力逐步进行修复

大观镇、太平场镇、白沙镇、黎香湖镇、乾丰镇、庆元镇

区林业局

区水利局


15

干流生态林带建设

滨水林带建设

龙川江、龙泉河、桐槽溪

区林业局



16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重点工程

恢复塌陷区原有用途或景观,逐步解决塌陷造成的地质环境安全问题

南平镇、南城街道、东城街道、水江镇等乡镇

区规资局、区发改委



17

国土综合整治

农用地整治

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宜机化改造,实施“千年良田”建设工程,整村整镇整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水江镇、太平场镇、峰岩镇、福寿镇、骑龙镇、石溪镇、三泉镇、兴隆镇、石墙镇、鱼泉镇、大有镇

区规资局、区农业农村委



18

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

有序开展废弃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以及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复垦

三泉镇、南城街道办事处、合溪镇、水江镇、南平镇、德隆镇、石溪镇、兴隆镇、大有镇

区规资局



19

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统筹推进耕地提质改造、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低效林园地改造、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等工程,优化农用地结构布局,在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利用效率。

全域

区规资局

区林业局、区水利局等


20

自然资源利用

建设用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重大项目用地保障

衔接全区“十四五”重大项目规划,做好集体土地征收工作,保障好项目用地需求地需求。

全域

区规资局



2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考核

常态化开展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考核,有序开展建设用地整体评价、中心城区详细评价、工业园区土地监测统计与专项评价和工业用地专项评价。

全域

区规资局



22

土地供地后监管

按照土地出让合同和监管协议的约定内容,组织开展日常巡查、价款催缴、开竣工履约督促、闲置土地认定及处置等合同履约监管工作。

全域

区规资局



23

矿产资源利用

绿色矿山示范建设

加强新建矿山准入管理,新设采矿权按照绿色矿山建设要求投产,大中型生产矿山要巩固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小型生产矿山按照市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规范管理,提档升级全区绿色矿山建设


区规资局



24

自然资源领域重大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

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改革,强化政务数据共享服务。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深化智慧政务建设,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全域

区规资局



25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按照全市部署要求,探索城镇周边集体建设用地存量大、市场前景较好、产业用地需求基础较好的村社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出让或出租方式推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

全域

区规资局



26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

按照市级部署,按照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管理职责,编制区政府代理行使所有权资源清单,有序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市场化配置,加强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分配管理,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优先将自然资源资产净收益用于资源保护、资产保值增值以及生态保护修复,探索统一行使、分类实施、分级代理、权责对等的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

全域

区规资局

区不动产登记中心


附图1:南川区自然资源现状图

附图2:南川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川慢直播

微信

智能机器人

无障碍

适老版

我要留言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重庆市南川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科学技术局 重庆市南川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公安局 重庆市南川区民政局 重庆市南川区城市管理局 重庆市南川区司法局 重庆市南川区财政局 重庆市南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重庆市南川区生态环境局 重庆市南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交通局 重庆市南川区水利局 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商务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重庆市南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重庆市南川区应急管理局 重庆市南川区审计局 重庆市南川区统计局 重庆市南川区医疗保障局 重庆市南川区林业局 重庆市南川区乡村振兴局 重庆市南川区信访办公室 重庆市南川区招商投资促进局 重庆市南川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重庆市南川区东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南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西城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太平场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白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黎香湖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乾丰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河图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木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神童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莲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福寿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冷水关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民主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峰岩乡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骑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中桥乡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石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楠竹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金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头渡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德隆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合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古花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庆元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大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重庆市南川区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