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川区教育委员会行政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南川区教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南川区中小学教学常规
基本要求的通知
南川教发〔2021〕65号
各学校、教管中心、直属事业单位,机关各科室: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优化“五项管理”,扎实推进“基于标准的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现将《重庆市南川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南川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一、备课常规
(一)制定学期课程纲要。认真解读学科课程标准,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在学段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生学情和教材要求,写好学科学期课程纲要。
(二)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年级(学科)组的集体智慧,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改完善”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城区学校每周1次,乡镇学校间周1次,每次备课要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做好课时教学设计。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有机渗透德育、学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教学过程设计要围绕学习目标,关注学习评价,开展学习活动,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有效运用学校所构建的课堂教学范式。提倡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四)倡导周前备课,杜绝不备课上课。从教时间不足5年的教师每课时都要写详案,其他教师可酌情略写。
(五)加强检查力度。坚持学校检查与教研组(年级组)检查相结合,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进行。学校至少每学月检查1次,并有考核记载。
二、课堂常规
(一)认真对待上课。准时上下课,上课期间不接打手机,不接待客人,不抽烟,不随意离开课堂。教师不得随便停课、缺课,不随意调换课时,严禁提前结课备考、超标教学。
(二)遵守行为规范。坚持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衣着整洁,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举止大方,精神饱满。尊重学生的人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三)优化教学方式。
1.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把课堂、学习、思维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真实学习。
2.教师上课要做到“五个注重”:注重目标达成,注重精讲巧练,注重面向全体,注重因材施教,注重教学实效。
3.着力构建新型教学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
4.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索。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5.严禁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教师每节课讲授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0分钟。教师讲授要做到“三必讲”“三不讲”:核心(重点)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为会学而讲),疑难问题必讲;学生已会的不讲,不讲能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6.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习习惯和方法,注意学生的坐姿和视力,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作业常规
(一)作业应做到“四布置”“三不布置”:布置有启发性、思考性的练习题,布置有利于掌握学习方法、知识结构规律的练习题,布置有利于知识(方法)拓展、迁移的练习题,布置联系实际应用于生活的练习题;严控作业总量,不布置超时、超量作业,不布置机械、无效作业,不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二)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
(三)作业要做到有布置、有批改、有评讲、有反馈,针对性地使用激励性评语、等级评定等。
(四)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四、辅导常规
(一)坚持课堂辅导为主,课外辅导并重。落实分层、分类辅导,建立学困生帮扶制度,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高课后服务作业辅导水平与效率。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学科教师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
(三)其他辅导常规。
1.对因病因事请假而误课的学生,可适当予以补课辅导,坚持个人自学与教师辅导、小组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时间不宜过长,不得影响学生参加其他活动。
2.自习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检查、释疑和指导学习方法。
3.培优补差应注意不加重学生负担,应在教室、办公室或规定的其它地方进行。
五、考评常规
(一)提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二)规范学校考试命题管理,做好命题研究评估,提升教师命题能力。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三)结合学业质量监测,及时诊断学情教情,不断改进加强教学。积极探索学业考评方式的改革,结合学科特点,积极采用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师生对话、定期交流、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形式进行。
六、教研常规
(一)分层落实教学教研计划。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围绕工作重点,结合实际,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要制定主题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教研(教学)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二)学校教科室(处)、年级(学科)组可采取实证式、主题式、课例式、对比式、研修式等形式,聚焦课堂加强关键环节研究,扎实推进以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作业设计、考试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活动,两周一次,作好活动记录,以备抽查。积极探索“互联网+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之间自发的沙龙式、即兴式自主教研。
(三)积极倡导“六个一”活动。教师每学年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或一种教育杂志)、写一篇优质教案、上一节公开课、作一次中心发言、研一个小课题、交一篇教育文章(教育论文、案例、随笔、反思或经验总结)。
(四)积极参加学校和教研组开展的说作评课活动。观课教师要认真观课、认真评议;执教教师要认真准备、实施、反思。学校教师平均每年听课不少于40节,学校正、副校级领导平均每年听课不少于60节,教研机构教研员平均每年听课不少于70节。
(五)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全体教师立足学科、立足课堂,积极参与区级及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并认真提炼成果,为教育教学服务。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